【光明時評】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助力科技自立自強
【光明時評】
作者:董陽(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近日,《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2)》發布,其中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現。2016至2020年,中文科技期刊的國際引用頻次占比從4.44%提升至7.60%;我國主辦的英文科技期刊被越來越多國際知名數據庫收錄,國內外總被引頻次、刊均被引頻次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5.03%和10.35%。
科技期刊在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當前,科技期刊已逐步從服務于學者個體學術研究的成果發布和信息獲取工具,向支撐國家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平臺轉變,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有助于打造學術發表的主場優勢,提升科技研發能力。通過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聚焦國家創新發展的關鍵領域和戰略方向,吸引一流科技創新成果,進一步加快拓展國際前沿學術陣地,從而有效引導學科建設,促進科技創新。同時,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還有助于打破國外部分出版集團對于優質學術資源的壟斷,助力國內科技工作者擺脫資源依賴和平臺束縛。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有助于加速學術成果的現實轉化,提升科技應用能力。《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指出,在過去100多年中,80%以上的世界科技創新成果首先發表在科技期刊上。國際頂尖科技期刊多數由國外主辦,受制于資源獲取渠道、外文閱讀能力等,我國諸多從事一線生產、基層工作的科技人員往往難以及時、有效地接觸并了解到最前沿的創新成果。因此,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公益性學術資源服務平臺建設,有助于為基層一線科技人員提供更加前沿、開放、便捷的信息資源,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渠道。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有助于促進評價體系的健全完善,提升科技治理能力。當前,伴隨著科技期刊的發展,以影響因子為核心的評價體系由此而生,甚至出現了“唯影響因子”“唯外文期刊”的現象。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是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的必由途徑。因此,通過推動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引導科技界以及各專業領域對中外期刊進行同標準分級分類評價,實現中外期刊同質等效,是“破四唯、立新標”組合拳中的“關鍵一招”,將在全面把握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有助于推動開放科學的全球傳播,提升科技傳播能力。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旨在強化我國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傳播、服務的全鏈條優勢,有助于系統重塑學術出版體系,構建開放科學協作網絡,提升期刊出版和知識服務的質量,增強知識傳播與科學發現的效能,提升國際交流和開放合作的水平,加速中國與全球科技界的廣泛深度融合,不斷推進開放科學向縱深發展,建設更加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2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