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共同維護學生心理健康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調研團隊于南京市江寧區麒麟街道晨光社區開展親子心理團輔活動。 王嘉秣 攝
近年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頻發,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下一代的心理健康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為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其中也提到“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學生成長環境不斷變化,疊加新冠疫情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更加凸顯”,并部署了相關重點工作,進一步為家校社協同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
動態篩查:多維度準確把握學生心理狀態
預防并化解中小學生的潛在心理危機,是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重要環節,而這離不開對學生心理狀態科學持續的動態評估。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往往具有隱蔽性和發展性。調研發現,大部分出現青少年心理危機的個案集中在青春期的早、中期階段,他們很多生活在那些家庭結構、氛圍或家庭教養方式有高危因素的家庭中。現有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篩查體系可能更多測評的是具有明顯障礙的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而較難檢測出高危家庭的低心理韌性學生的潛在風險。因此,要準確把握當前中小學生心理變化趨勢,做到有針對性的預防,需要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建立多維度動態篩查機制。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中小學生心理韌性調研團隊創新建立了“雙維雙向”篩查建檔機制。“雙維”,指的是“問題—韌性”雙維度篩查,即在心理危機篩查工具中兼容了抑郁、焦慮等障礙性問題篩查維度和以心理韌性為代表的常態篩查維度。通過匹配分析劃分出4種風險等級:高危脆弱型(危機型)、低危脆弱型(沖動型)、高危堅韌型(自強型)和低危堅韌型(穩定型),為更為科學系統地對不同類型學生進行關注、指導與干預奠定了基礎。
“雙向”,指通過“家庭—學校”兩種渠道,對學生心理發展與成長信息進行收集與驗證,系統地對教師和家長進行社會調查,構建不同風險等級學生的生活環境畫像,動態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以更全面、準確地判斷和評估學生心理狀況,達到提升篩查準確率、降低危機發生率及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目標。
為了更好地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信息進行整合,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協同,調研團隊構建了基于數字化平臺的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共建共享機制,通過給家長、心理老師、班主任、社區志愿者等不同相關人員授予權限,定期向平臺匯聚學生成長信息,進行心理檔案的動態更新,形成多維動態的“一人一檔”共建共享模式。通過該機制,家校社三方可通過授權查詢檔案信息,及時發現有潛在心理危機的中小學生,以及在危機事件發生后可以采取更具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供持續的科學指導與評估。
心育課程:通過融合機制培養學生心理韌性
加強學生心理韌性的培養可以有效降低心理危機的發生率。中小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下簡稱“心育課程”)是培養學生心理韌性的重要渠道。如何全面提升和保證心育課程效果?我們分別以學校、家庭和社區為核心設計了心育課程協同融合機制。課程根據學校、家庭、社區的各自特點分別展開,并融合三方力量共同推進落地。
一是以學校規范課程為核心,融合家庭與社區資源。學校規范的心育課程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心育專項課程,另一方面是心育學科課程。心育專項課程是指學校列入教學計劃的專門心育課程,心育學科課程是指在學校所開展的德智體美勞各科課程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要素,鼓勵各科教師在學科授課過程中提升心育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心理韌性。同時,還要有針對性地將課程拓展到家庭生活和社區活動中,以增強學校心育課程的實踐性與生活化。
二是以家庭生活課程為核心,融合學校心育目標與社區心育資源。學校要結合各學段學生家庭生活的主要場域,融合學校心育目標與內容,開發諸如“家務勞動中的韌性體驗”“同胞互動中的情緒韌性”等課程主題。家庭生活化心育課程要融合學校評價和社區拓展,通過校家社協同,以家庭生活為載體,學校加強指導與引領,同時鼓勵家長引導孩子參與社區活動,豐富社區心育資源。
三是以社區活動課程為核心,推動心育課程活動化和社區活動心育化。學校要積極和社區保持溝通,開發以社區活動為核心的活動性心育課程,比如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在社區開展相關的心育活動,鼓勵學生和家長聆聽勞模分享、共同參與社區服務型勞動等,在此過程中提升孩子的意志品質和心理韌性。
協同干預:全方位關注減少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
內心脆弱的高危學生一般可以分為隱性和顯性兩類,顯性的高危學生常會得到較為專業的持續關注,而隱性的高危學生因為未表現出明顯癥狀,常常容易被忽視。為了更好地對每一個心理高危學生進行有效關注與干預,需要建設“全時全程”的家校社心理危機聯席干預機制,以減輕學生突發心理危機帶來的危害和損失。
“全時”協同干預即高危學生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以實際監護人為核心展開的協同干預措施。如孩子從起床到上學前,家庭和社區需要做到協同干預,避免一些孩子離開家庭后在社區流連、不去學校上學的情況發生。社區在上學時間如發現未成年人,要及時和孩子家庭溝通聯系;學校要通過多員協同關注的方式保證學生得到及時的幫助與干預。如通過同學、班主任、科任教師、心理老師、后勤、門衛等各方協同關注,為處于心理高危狀態的孩子織密一張關注、保護與干預的網絡。
“全程”協同干預分為二次評估、預警鎖定、預警處置、進行轉介四步流程。二次評估階段需要心理老師聯合班主任與家長,從心理韌性、危機事件、環境因素等多維度對心理異常學生進行二次評估;預警鎖定環節,可通過心理檔案查閱學生的歷次普測數據和動態數據圖,組成心理危機預警小組;預警處置階段,家校社應形成對預警鎖定學生的全方位監控,發現學生的異常行為變化可以依托共享機制實現三方信息同步,及時進行干預,避免學生出現突發行為;轉介階段,對已表現出嚴重心理危機和自殺傾向的學生,要及時進行學校、家庭、醫院聯席干預。
總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維護需要家校社全域、全程和全員的關注、參與和支持,從而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構建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心理生態。
(作者單位系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