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走深走遠
查閱近日陸續披露的上市銀行一季報不難發現,今年一季度銀行信貸流向出現積極變化:流向科技創新企業、綠色低碳產業、制造業等行業的信貸出現較快增長;在小微企業貸、“三農”扶助、出口信貸方向,主要上市銀行呈現出加大創新、奮力推進的“開春”局面。開局向好僅是功成之始,要善做善成,再接再厲,并總結推廣有益、有效經驗做法。
不可否認,過去我國銀行信用較多地進入地產開發、按揭貸款、國企融資。然而,在新時代新征程開啟、產業升級的形勢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裝備、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正在或將要成為資源和人才的匯聚熱點,銀行信用支持自是不可或缺。銀行業既要響應政策,也要履行社會責任,自然應加大信用支持力度。
確定了重點服務產業后,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決策機制,以及組織結構、人員隊伍、內部激勵都要圍繞服務特定產業這個中心目標展開。不僅可以制定差別化的信用審批機制,也可以根據特定產業、技術的發展周期安排不同的風險識別和資產收益評估機制,如一些朝陽產業和特定前沿技術,提高專利、集成電路布圖設計、軟件著作權或其他知識產權的資產評估水平和價值。
應創新業務開展模式。如實踐中專門針對小微企業開發的結構性或階段性債務融資工具;為穩外貿而創設的信用證、外貿保函、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以及國際清算網點的新增布局;針對外貿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需求,實踐中部分銀行推出套期保值的衍生品對沖服務或互換類金融產品。
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當然可以走得更遠。傳統意義上銀行間接融資的定位在直接融資、間接融資相互促進發展,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商加快發展的格局下逐漸被沖淡。實踐中,銀行不僅可以投資,也可以承銷特定債券,如為“專精特新”企業量身打造的專項債,在評定信用等級時可以合理適度加分,從而助力細分行業隱形冠軍直接融資。銀行也可以充當理財資金的受托人并開拓資產管理業務,資產管理資金可以投資債券或進行股票質押或股權回購融資。當然,金融創新必須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文件規范來進行,銀行也必須合法合規、勤勉盡責地履行受托人義務。
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是銀行業發展的根基和宗旨。銀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下金融業的激烈競爭中,銀行業應持續關注、識別和評估信用風險,防范風險外溢、累積等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在宏觀層面,還要防止信用這一稀缺資源只在金融業內部循環的內卷現象發生。
張漢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