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跑出馬產業新動力
近年來,中國馬術運動發展迅猛。中國馬術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馬術俱樂部數量已從2017年的1000家發展到3000多家,現代馬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通過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結合,“賽馬+”跑出了馬產業的新動力。
“這里剛產下一匹小馬駒!”谷雨時節,在河北三河金盾馬術俱樂部,中國馬業協會民族賽馬文化委員會秘書長王志剛難掩興奮。
隨著時代的發展,馬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發生了轉變。王志剛說,從體育競技項目到戶外運動,馬已經從交通工具成為旅游和文化的載體,讓馬產業發展有了新形態。
據國家級馬術裁判員瞿詳介紹,中國馬匹養殖數量位居全球前列,其中民族賽馬有數千年的歷史。近年來,賽馬比賽的蓬勃發展極大提高了馬主和牧民培育馬匹的積極性,涌現出了一大批運動性能優異的馬種。
馬術賽事和活動是馬產業的驅動力。自2016年以來,由中國馬業協會主辦的中華民族大賽馬傳統耐力賽已在各地成功舉辦20余站比賽,帶動了當地馬產業、畜牧業、旅游業等行業發展。
“這項比賽吸引了一大批‘草根’馬主參賽。”王志剛說,中華民族大賽馬傳統耐力賽參賽門檻低,調動了基層愛馬者與賽馬者的積極性,為本土馬的培養開辟了光明前景。下一步,要不斷探索完善中國傳統馬術特色競賽體系,推動中國馬術運動規范化發展。
近年來,馬背上的旅行火爆“出圈”。傳統的馬術教學與草原旅行完美融合,游客可以騎馬穿越草原,前往車輛和腳步到達不了的地方。馬產業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模式,讓游客感受到獨特的沉浸式體驗。今年“五一”假期,馬背穿越等潮流玩法,成為很多青年人的旅游和娛樂方式。與此同時,不少專業馬場也面向馬術愛好者開放騎馬體驗、馬術培訓等特色項目,讓更多人感受馬文化的魅力。
業內人士表示,將馬術和旅游、文化、教育相結合,是文化旅游和體育賽事融合發展的積極嘗試,開辟了消費、就業新渠道。
現代馬產業的迅速發展,需要更多人才的培育。“從運動員、教練到修蹄師、馬獸醫、馴馬師、馬房經理及馬術賽事組織策劃人員,僅賽馬產業就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王志剛說。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馬術俱樂部需要與馬術行業協會、馬術俱樂部行業機構進行精準匹配,面向市場輸送現代化馬術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時,應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讓馬術專業人才的規模不斷壯大。
據金盾馬術俱樂部負責人介紹,該俱樂部在馬繁育、馬產品、馬體育、馬術交流等領域有近10年的行業經驗。在人才培養上,俱樂部與河北省廊坊市大廠回族自治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開設馬術方向的運動訓練專業和休閑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馬術教練員、馬術專業運動員、專業釘掌師、賽事監管等工作。與此同時,俱樂部還配備了高水平馬術專業教師團隊進行授課,為學生提供實習、就業崗位。
現代馬術高質量發展需要具有高度專業化、科學化、系統化人才培養體系。專家建議,符合條件的高等院校應充分利用馬術俱樂部、行業協會等資源優勢,逐步擴大馬術高素質人才培養規模,形成高校育人,企業用人,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人才培養新格局。盧西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