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門:“十四五”時期試點建設3至5條中國文物主題游徑
央廣網北京5月8日消息(記者 宋雪)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印發《關于開展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的通知》。根據通知,文物主題游徑分為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區域性文物主題游徑和縣域文物主題游徑,“十四五”時期試點建設3-5條中國文物主題游徑。
據了解,文物主題游徑的資源對象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主體,涵蓋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文物類型。圍繞文物游徑主題,可串聯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傳統村落,可包括農業遺產、工業遺產、老字號、水利遺產、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可納入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美術館、劇場、文化館、非遺館等文化場館。
中國文物主題游徑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國家重大戰略相銜接,主題具有國家意義、民族代表性,重在增強中華文化民族向心力、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十四五”時期試點建設3-5條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區域性文物主題游徑以區域重要戰略、重大工程或跨省域重要山川、道路為依托,重在彰顯區域歷史文化特征,凝練區域文化遺產旅游標識品牌。縣域文物主題游徑以縣域為基本單元,重在關聯各級各類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激活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與旅游需求。鼓勵省域、市域、縣域間加強合作聯動、攜手探索創新。
通知指出,主題是游徑的主線,要系統梳理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歸納歷史發展脈絡、重要事件人物、鄉土文化特色、物質文化特征,根據文物價值內涵,凝練主題,形成關聯。文物是游徑的核心資源要素,要調查分析保護管理狀況,建立可開放利用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清單,將條件成熟和有潛力建設文物主題游徑的文物資源充分納入,實行動態更新。
此外,通知還指出,價值闡釋是建設文物主題游徑的關鍵環節,要深入研究文物的歷史、時代、藝術、科學和社會、文化、審美多重價值,揭示其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堅持價值導向,文物主題游徑應著重體現真實性、公益性,讓文物說話,塑造歷史認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決避免過度商業化、娛樂化、庸俗化。此外,講解員、導游要掌握運用研究成果,用游客喜聞樂見的語言與形式,講好文物故事,做到通俗不媚俗、大眾不從眾,嚴禁用野史替代史實,文化和旅游、文物部門應對展陳大綱、版式稿、講解詞、導游詞審核把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