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千里荊江聯運忙
4月12日,長江湖北荊州段江闊水清、岸綠景美,過往船舶的汽笛聲此起彼伏,荊州港鹽卡港區一片忙碌:8輛集卡車以滾動循環的方式依次將100個集裝箱運送到企業生產車間;4臺抓機及10余輛翻斗車從火車箱里卸煤轉運發往全國各地;“荊州——南陽”鐵礦石水鐵聯運新通道正式開通……
過去,千里長江險在荊江,如今,千里長江美在荊江。荊州市政協副主席、市交通運輸局局長楊運春說:“結合荊州交通區位優勢,我們錨定‘億噸大港、百萬標箱、千億產業’目標,打造大宗商品鐵水聯運樞紐,推動港產城一體發展,當好江漢平原高質量發展的開路先鋒。”
多式聯運引領發展
近年來,荊州市交通運輸局在逐步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基礎上,立足水運、鐵路、高速等優勢,大力支持引導港口企業搶抓多式聯運發展機遇,不斷轉型創新發展。
去年,由荊州港務集團公司牽頭的荊州依托“雙十字”通道·服務運輸結構優化調整鐵水公多式聯運示范工程,成功入選全國第四批多式聯運示范工程。
荊州港務集團多措并舉,與地方鐵路公司攜手,提升港區鐵水聯運集疏運能力;建立“政港航”工作機制,三方攜手精準對接企業物流需求;多方尋找貨源,開拓“荊州港——廣西北部灣港”新通道,并量身定制水水直達“一箱到底”精品物流航線……“企業需求在哪,精品航線就延伸到哪,個性化服務就跟蹤到哪,貨物吞吐量大幅增長。”荊州港務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
荊州市交通運輸局總工程師肖飛介紹,去年11月1日,11個項目、總投資88億元的荊州·大宗商品鐵水聯運樞紐項目集中開工活動舉行,對深化港產城融合、服務產業經濟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為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貢獻交通力量。
荊州推進物流運輸港、產業港、貿易港、服務港、功能港“五港”并建,以港帶產、以產強港、以港興城,逐步做強中西部礦產資源和工業產品“東出南下”及“北煤南運”“南貨北上”鐵水聯運品牌線路;加強通道建設、完善集疏運體系、發展臨港經濟,打造以港口為核心,高效聯通國際國內的大宗商品鐵水聯運樞紐,助力荊州加快建設江漢平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5G港口擴建忙
在車陽河港區生產控制中心,吊車司機孫強正坐在電腦前輕松地應用起重機智能化操作系統,他說:“以前全程手動一套流程有10個步驟,不僅人累而且提心吊膽,現在5G遠程操作只有3個動作,輕松舒適,且不受雨雪等惡劣天氣影響。”
該港區投資2000多萬元打造5G智慧港口,通過5G遠控智能系統,實現集裝箱裝卸的輕松高效作業。目前,這里每天要裝卸300多個集裝箱,無人駕駛車輛轉運貨物成為現實。
在車陽河港區5號泊位,2臺大型吊機正在有序交錯地抓吊鐵礦石。港區負責人晏昌杰笑著說:“我們港區是武漢到宜昌長江以南唯一設有海關監管、檢驗檢疫查驗的縣級口岸,貨品報關后可直接銷往東盟四國等地,港區去年的吞吐量超過千萬噸。”
3月21日,荊州港車陽河港區二期工程(6#、7#泊位水域部分)通過竣工驗收。該項目投用后,每年可增加貨物裝卸量500萬噸,帶動2000人就業,創收4200萬元,上繳稅費500萬元,更好地服務松滋臨港工業園企業的水運物流需求。
港產城融合發展,效益初顯。依托車陽河港區發展起來的松滋經濟開發區,先后引進簽約落戶項目216家,投產企業134家,年產值300億元,并啟動了二期擴建。
在車陽河疏港鐵路施工現場,翻斗車、壓路機等設備正在加緊作業。荊州港務集團基建管理部部長向亮說:“鐵路專用線從焦柳線桃子嶺站引出,在車陽河港口南側新建港口站,鐵路進港后將有利于降低物流運輸成本,更好地服務松滋、宜都化工園區發展。”
浩吉鐵路的“江陵現象”
4月3日,浩吉鐵路江陵站擴能升級改造收官,江陵站日均卸車將達到1000輛,日均煤炭發運量將突破5萬噸,全年發運量將提升600萬噸。
江陵縣交通運輸局局長應軍說,江陵縣地處浩吉鐵路與長江黃金水道十字交叉,有天然鐵水聯運優勢,我們不斷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當好“店小二”,服務企業發展。
在荊州長江公鐵兩用大橋下,道路四通八達,占地約4500畝的湖北荊州煤炭鐵水聯運儲配基地,鐵路專用線橫貫園區,“嗚嗚”警報聲響起,翻車指令下達,多功能翻車機卸載240噸煤,用時僅1分30秒。
湖北省煤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湖北荊州煤炭港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方建新說,基地堆場一期已投入使用,13條煤堆場可靜態堆存煤炭305萬噸,建成的6個泊位年吞吐能力可達2100萬噸。
城以港興,港為城用。江陵縣堅持推進高質量發展,通過以港興產、以產帶城、港產城聯動,現代臨港經濟得到大發展。2022年江陵縣簽約工業項目過百個,協議引資額709億元、增長77.8%,實際到資24億元、增長41.5%。總投資460億元的華魯恒升荊州基地一期進展順利,計劃6月底投產。
浩吉鐵路通車,出現了“江陵現象”。江陵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家芳說:“浩吉鐵路公司全線調研后,稱贊江陵縣是唯一把全長1813.5公里的浩吉鐵路效益最大化的縣。”
楊運春說:“荊州將繼續構建江海聯運、水鐵聯運、水水直達、沿江捎帶、港城一體的水運體系,發揮公、鐵、水、空立體交通網作用,建設涵蓋煤炭、煤化、糧油等多種大宗商品的現代物流體系,打造鐵水聯運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建設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區。”(經濟日報記者 柳潔 通訊員 潘慶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