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源互補、協作共進中共贏——浙江開化探索山區縣共富之路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近日,“溯源新思想”——“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山區共同富裕理論研討會在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舉行。會上,開化縣邀請浙江省常山縣,江西省德興市、婺源縣、玉山縣,安徽省休寧縣,簽訂“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共富協作區框架協議,通過共建創新平臺、共推產業聯動、共促成果對接、共建良好生態等方式,在資源互補、協作共進中實現共贏。
地處浙皖贛三省交界的開化縣遠離大中城市,內生發展動力先天不足,又因處于錢江源頭,有著更苛刻的生態發展紅線,發展面臨許多難題。開化縣抓住破題的切入點——“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探索山區縣共同富裕之路。
自21世紀初開化縣提出實施“生態立縣”發展模式后,全縣富余勞動力出路和農民增收成了問題。為此,當地開展各式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大家“攜技外出”;又聘請千余名“務工隊長”,組團、抱團闖市場。目前,開化常住人口近26萬,常年有10萬余人在縣外就業。
在浙江勞動力市場上,“開化工匠”是張名片。來自開化的粉刷匠承接的業務占省內市場的三成;省內多家婦保醫院里,來自開化馬金溪的“開化育嬰員”占比最高;開化大廚在外經營了5000家以上美食門店。開化縣約5.6萬人有零工需求。為有效盤活“家門口”不斷豐富的就業形態,當地開發了“智享用工”應用平臺,為靈活就業群體建檔立卡,發動采茶、來料加工等臨時性用工需求較大的企業、勞務經紀人入駐。去年9月至今,已累計服務6.4萬余名求職者和6000余家用工主體,達成就業意向2.72萬人次。
在桐村鎮門村村兩年多前新建成的共富工坊里,20來位“老姐妹”有說有笑干著手工活,亮閃閃的手串、短視頻流行的黏性手掌等手工品過不了幾天就會出現在義烏小商品市場上。這間工坊每月向村集體支付2000元租金,上個月,老人們總共收到近5萬元勞務費。
除了生態工業平臺,沿馬金溪流淌的“金溪畫廊”詩畫風光帶也搭建起了鄉村產業振興平臺,2003年至2022年,開化縣內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從6.4萬人提高到11.8萬人,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倍差從2.2下降到1.85。
縣域之內,開化以“區域聯盟+產業聯盟”為主體框架,組建27個聯盟攜手奔共富。齊溪鎮龍門村較早開始探索鄉村旅游,為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推出“1+X”結對致富模式:全村197家農戶為53家農家樂經營戶提供農副產品,旺季時也可提供幫工。目前,全村75%以上的村民是鄉村休閑旅游參與者。
開化的潛力還“藏”在走出去的開化人中。一方面,開化把更多的當地特色“搭載”出去。比如,開化打造的“錢江源”區域公用品牌已納入全省26縣“一縣一策”試點,通過選出十大名菜、舉辦“開化大廚”培訓班等,讓開化廚師隊伍帶著“錢江源”牌農產品、餐飲店,一起在外“開疆拓土”。另一方面,開化積極把人才、項目招引回來。在勞務輸出集中的14個地市,開化建立“創業支部”、駐外商會。2018年,開化舉辦首屆開化人發展大會,后來又實施“三開回歸”工程,吸引開商、開化人返鄉創業。近年來,開化80%的招商引資項目是在外開化人返鄉投資的項目,總投資80多億元。
去年,總投資達23億元、年產1500萬件(套)動漫衍生品的產業園啟動建設。早年在義烏創辦玩具廠的開化人李奇斌,把總部遷回了家鄉。企業圍繞動漫文化衍生品成長為IP卡牌巨頭,相關產品占“奧特曼”等動漫人物卡牌國內市場90%以上的份額。
“堅持‘送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開化走好轉移就業之路,在全省率先構建勞動力‘培訓—外出—服務—回歸’工作全鏈條,讓每一個勞動力都有適合的事做。”開化縣委書記夏盛民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