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基層好醫生培養的發力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維護群眾健康的重要屏障,其人才儲備水平直接決定了這道屏障是否堅實可靠,通俗來講就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需要好醫生。好醫生,該怎么培養?
要培養好醫生,首先需要明確好醫生的標準是什么?醫療工作要發展,就少不了研究創新、經驗交流以及培養新人。對綜合醫院而言,一定不能只是單一地搞診療工作,必須醫教研全面發展。一家好的綜合醫院的標準一定是集醫療、教學和科研于一體的全方位醫院。只不過,醫院發展的初心還是為了解決病患看病問題,教學和科研工作也是為了讓醫生的看病水平更高。從這個角度看,能看病、看好病是一個好醫生最核心的標準,特別是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而言,這個標準應擺在第一位。
對于患者來說,他們評價醫生好與不好的標準,主要來源于自己的親身感受。這里面既有醫生的服務意識和態度,也有對疾病的診療效果。原則上說,能給患者帶來較好就診獲得感的醫生,就是好醫生。由于醫療服務存在一定的技術門檻,大多數患者的評價可能比較外行,因而不乏患者評價好但業界并不認可的好醫生。這里的業界不認可,實際上是指醫生只會看病而不會寫論文,不會把自己的臨床經驗變為教學素材,也就導致其不能獲得一些醫院和專家的認可。
對醫生的評價機制不合理,基層就很難成長出好醫生。對此,醫療界可以學習借鑒競技體育的一些理念。比如田徑和體操,既有全能冠軍,也有單項冠軍。一個人跑跳投樣樣開花,那就全面發展,最后競爭全能冠軍;可是一個人只擅長跑步,那就在單項上發展,爭取成為單項冠軍。全能冠軍很光榮,單項冠軍也不差,如果醫療業內能如同體育界認可單項冠軍一樣認可只擅長看病或教學等單項發展的醫生,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所需要的好醫生,就可能更容易產生。畢竟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生接觸的患者以常見病為主,如果能讓他們專心看病,服務普通病患的各種頭疼腦熱,可能更容易有所發展。
當前,因為三級綜合醫院在業內有更大的話語權,所以醫生的評價體系更多的是按照三級醫院的發展規劃來設定。盡管近年來對基層醫療機構醫生的晉升要求已經有了改變,但相比綜合醫院的醫生,其晉升難度還是要大很多。如果醫務人員在基層醫療機構難以得到合理晉升,那么好醫生的流失也就無法避免。因此,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在醫生評價體系中的話語權十分重要。從有利于人才職業發展的角度出發,可以考慮在職稱評定上給予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適當傾斜優待,比如放寬科研成果要求、給予名額數量照顧等。
對任何行業而言,晉升都是對其業務能力的一種認可,也是提高工作收入待遇的一個必要條件。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收入究竟應該定位在什么水平,目前尚未形成共識。相比于職稱和其他評價,收入是更加核心的人才激勵手段。從現行的制度看,社區衛生院醫生的收入,整體上處于當地平均線水平,而鄉鎮衛生院醫生的收入則較低。相較于一個好醫生所需要的教育經歷以及他們在工作中的付出,現有薪資水平是否能夠留住具有“好醫生”潛質的人才,值得思考。
(作者:鄭山海,系醫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