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推進鄉村振興,要補齊體育設施這塊短板
光明網評論員:近日,有網友在媒體平臺的領導留言板上,建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倪虹:“希望可以把資金多放一點在農村或者郊區等不發達的地方,多建設一些體育設施,比如籃球場、足球場、乒乓球場等等,因為這些運動對下一代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很重要,希望國家可以重視?!边@個樸實的建議,引發了不少網友的共鳴。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實現鄉村振興,是一個包含多維度目標任務的系統工程,其中鄉村體育健身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備程度,也是衡量鄉村振興成色的重要標尺。我國農民群體數量龐大,鄉村居住人口達到50979萬人,特別是一些農村孩子,因為缺乏籃球場等體育運動設施,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較少得到鍛煉機會,久而久之,就失去了養成運動習慣的最佳年齡窗口。
推進鄉村振興,不能讓體育缺位,要補齊鄉村體育健身設施這塊短板。統計顯示,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41平方米,而根據估算,我國鄉村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為1.15平方米,還不到全國均值的一半。正因為此,剛剛閉幕的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組織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補齊鄉村體育設施的短板,是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必然要求。從城市到農村,從市民到村民,體育鍛煉和休閑健身都不應該成為一種奢侈。其實,早在今年6月,農業農村部、體育總局、國家鄉村振興局就發布了《關于推進“十四五”農民體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將農村公共健身設施建設納入各地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升工程和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加快補齊5000個以上鄉鎮(街道)全民健身場地器材。
客觀來說,鄉村體育設施存在歷史欠賬,這是由我國國情決定的。補齊這塊短板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平均用力,避免“撒胡椒面”式的運動式建設造成資源浪費。建設體育設施,歸根結底是為了讓群眾加強鍛煉、強身健體,因此要因地制宜,結合人口結構、群眾喜好、天氣條件等有針對性地補短板。例如針對北方冬季較長且氣溫寒冷,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考慮多建室內運動場地;而貴州的“村BA”打得火熱,兩廣地區的鄉村籃球賽也廣受歡迎,那么不妨重點支持建設一批籃球場,更好滿足群眾對這項運動的場地需求。
此外,補齊鄉村體育設施的短板,“建”是一方面,“管”是另一方面,要避免陷入只“建”不“管”、只使用不維護的誤區。一些地方探索建立了農村學校體育設施與農民健身資源共建共享和運行維護補償機制,大大提高了農村體育設施的使用率和管理水平。還有的地方將體育設施與本地特色文體活動結合起來,發展休閑體育和文化旅游產業,也受到群眾歡迎。只有“建”“管”并舉,因地制宜,才能讓鄉村體育設施更好發揮作用,讓鄉村體育鍛煉蔚然成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