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打工人”變老意味著什么
【閱讀提示】2022年中國人力資本指數報告發布
光明網評論員:“打工人”平均更老了。日前,有媒體援引中央財經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2》稱,2001-2020年間,全國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從35.3歲上升至39.0歲。城鎮勞動力平均年齡增長呈加快趨勢。按照該報告的定義,勞動力人口是指女性16至55歲,男性16至60歲,不包括學生。
不過,勞動力老化在各地域呈現不一樣的表現。據報告統計,平均年齡最高的前五個省份分別是黑龍江、遼寧、吉林、重慶和浙江;平均年齡最低的五個省份(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是新疆、廣東、海南、貴州和西藏。大陸各省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處于32至41歲這個區間。
從這個緯度不難看出,勞動力老化和人口老化的過程是相同的。近年來,大量年輕人口流出加速東三省的人口老齡化,當然也表現為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減少和老化。而對于上述“年輕”對照組,或者人口出生率連年保持較高水平,或者大量年輕人口的流入,在保持整體人口年輕態的同時,也拉低了勞動人口的平均年齡。
由于年齡老化是年齡組不斷推移的結果,按照我國社會老齡少子化的人口發展態勢,勞動力人口老化趨勢將不會發生扭轉,而且恐將越來越老。如果再考慮到我國勞動力人口規模的逐年下降——盡管按照世界銀行的相關估算,中國勞動力人口規模仍排名世界第一,但近10年間已減少4000多萬人,我國的人口紅利正逐漸消失。而在過去的40多年中,正是“富有生產性”的人口年齡結構保證了充足且有競爭性的勞動力供給,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騰飛。
在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變量中,人口絕對是“慢”的那一個。這里的“慢”,不僅是說它反映在各項統計數字上的波動非常平緩,很難讓人感受到沖擊感;而且由它而起的變化傳導速度也很緩慢,各種效應總是滯后出現。也因此,對于這種“慢”變量,我們理應投以更持久的關注和綢繆。
就拿勞動年齡人口來說,按照中央財經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此前發布的相關數據,2019年該群體平均年齡為38.8,而1985年該項數據為32.25。由于相較年輕勞動人口,高齡勞動人口雖然在勞動技能、經驗等方面占據優勢,但一個很顯然的事實是,由于身體素質、知識更新等多方面的原因,高齡勞動人口的勞動產出率等提高有限,而且不利于技術進步。此外,勞動人口老化還將對社會的消費水平及結構等帶來改變,進而對社會經濟發展施加影響。
既然勞動人口老化的趨勢不可逆轉,與其過度憂慮,不如積極應對。得益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教育事業的推進,我國勞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據前述報告,2020年全國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7年,而1985年,這一數據僅為6.14年。勞動人口素質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勞動生產力,刺激技術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人口老化帶來的消極影響。照此,未來需大力加強人力資本投資,加強勞動者技能培訓,持續開發勞動力質量紅利。同時,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更多新職業,讓勞動力需求側的“壓力”傳導至供給側進而產生改變。
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正如不少學者所言,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口的集聚,復盤北上廣深以及現在備受關注的杭州、蘇州等城市的發展,都能清晰地看到勞動力流動產生的影響痕跡。應對勞動力老化等系列問題,需要我們再次正視流動勞動力人口的社會融合議題。近年來,多地不斷降低落戶門檻,釋放出鮮明的積極信號,未來如何加速勞動人口的更自由流動和市民化,值得不斷探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