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常識素養課,幫大學生邁好進入社會“第一步”
光明日報記者 周世祥
理財入門知識、理財工具、常見理財騙局……這學期,一門理財公開課在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與學生們見面。“進入大學后,很多同學是第一次自己管錢,希望通過理財課,教同學們更合理地規劃各項支出,少在投資上踩坑。”授課教師表示。
“從校園出來,‘第一課’就是接受社會的‘毒打’!”這是部分畢業生的吐槽。面對越發信息化的現代社會,不少從“象牙塔”里走出的大學生直言“沒有做好準備”。有的因為不知道勞動合同究竟該防哪些陷阱、被毀約不知如何維權而在求職上吃虧;有的選擇落腳大城市,卻發現“租賃平臺和房東滿是坑”;有的掙到了第一筆工資,卻一不小心踏入“消費貸”等理財、金融、消費類陷阱……
就業季,網絡話題“大學生真的很需要這門課”悄然登上各社交平臺的熱搜。面對大學生走向社會“第一步”面臨的種種難題、風險,部分高校嘗試開設了戀愛課、法律通識課、財經素養課、健康素養課等社會常識素養類課程。這類課程究竟能否緩解大學生走向社會“最初的迷茫”?記者進行了采訪。
1.從“父母寶貝”到“社會人”,課程走俏凸顯求知渴望
“開了好幾個班,每天有課,周六周日更是全天上課。”2008年,武漢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張晶開設課程“婚姻家庭法”,火爆程度超出了她的想象。她表示,由于今年選修人數又爆滿,課程在兩個校區共開了三個班,每個班200多人。
“婚姻并不是一紙證書那么簡單,在大學里需要有一門課程,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家庭關系。”張晶分析,課程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為近年來學生們對婚姻方面的知識需求越來越大,“課程內容涵蓋了婚姻的傳統文化和家庭生活中需要運用的法律知識,能滿足學生們的求知欲。”
“這課很難搶,要拼網速和手速,我很幸運地搶到了。”讓該校城鄉規劃專業2020級學生鄢玥琳覺得“值得”的另一門社會常識類“爆款”課,是法學與經濟學院教授賀尊開設的通識選修課“戀愛婚姻經濟學”。
記者注意到,該課程“用經濟學原理和方法剖析戀愛婚姻中的種種行為”,以經濟學理性分析“怦然心動”能否通向幸福,可謂直擊學生的需求“痛處”。課程不僅向青年學生指明戀愛之路在于“先好好地選擇你的愛,然后好好地去愛你的選擇”,而且針對“天價彩禮根源在哪兒”“結婚行為傳遞何種信號”“養孩子為何越來越貴”“婚姻制度如何演變”“好的婚姻形式如何產生”等諸多現實問題,展開由表及里、深入淺出的分析。
賀尊把該課的能力目標設定為初步掌握有關戀愛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包括戀愛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婚姻制度的社會演化、交易成本經濟學與家庭分工等,提高戀愛、婚姻過程中的理性行為抉擇能力。“開設本門課程,不僅希望幫助學生掌握經濟學基本知識和原理,使其能夠分析戀愛婚姻家庭中的行為抉擇,更希望學生學會運用經濟學獨特的分析視角、解釋人類行為的智慧,為構建美好生活提供智力支持。”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馬陸亭看來,社會常識素養課在高校受到“熱捧”體現了高校學生面向未來不確定性渴求全面發展的心態。“進校門前是孩子,是父母的寶貝;出校門后是人才,是國家的棟梁。大學是使學生由‘家庭人’轉變為社會人的中間轉換器,畢業后學生走向社會,不僅要能自食其力,而且要盡到家庭和社會責任,這有賴于大學對學生的專業化培養和全面素養培育,這類課程就是很好的載體。”
2.從生活技能到“避坑”技巧,課程目標指向“育‘全人’”
“證據如何影響被法官認定的事實?比如借錢,明明借了,沒有有效證據,可能被認定為沒借;虛假證據卻沒法質證,明明沒借卻可能被認定為‘借了’。”在華北電力大學王學棉教授“生活中的糾紛與解決”課堂上,王教授一正一反舉例“挑戰”著大家固有的認知。“這一課很能指導實踐,不少同學開始意識到‘原來證據如此重要’,逐漸培養起留存購物小票、發票、打車票的習慣。”
“生活中到處都是糾紛,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方面的事例,一些人因為找不到合理的處理方式,最后把一件小事弄得不可收拾,甚至釀成悲劇。”作為第一批國家精品慕課的授課人,王學棉這樣闡述開設課程的緣由。
“很多大學生對專業能力很重視,但不是光有專業知識就能夠在社會上生存,還要掌握很多基本技能,其中就包括法律常識。”王學棉表示,“例如,購買了電子書,未經著作權人同意就把內容上傳到網上是否侵權?寫學術論文如何避免抄襲和學術不端?這些問題學生大多會遇到。如果不具備基本法律常識,可能侵犯別人的合法權益都不自知,相反,自己的權利被侵犯也不知道如何維護。”
類似的課程還有很多,四川大學開設的“財富的理性本質——大學生財經素養教育”課程從學生個人成長、商業文明進步及二者交互發展的角度,引導大學生理解貨幣的時間價值和風險,領會金錢的社會價值和局限,認識財富的理性本質和變遷,提高學生的財經素養。
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大學生形象與禮儀”幫助學生認知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落落大方、彬彬有禮,“讓自己生命階段性的成熟更加完善”。
跟大廚學做菜、跟校醫學急救,花卉培養、理發技能……每周三至周六,多樣的勞動實踐課堂會按照課表在北京師范大學校園準時開講,激發同學們探索、創造的興趣,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我認為這類課程意義很重大,是對學生開展‘全人化’培養的重要組成。近年來實行大類培養的初衷也在于此。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不再是‘精英教育’,‘全人教育’非常重要。”北京理工大學教務部教學研究室主任劉媛表示,學校開設了法律、財經、健康類素養課,近年來“常講常新”,給予同學們更多選擇。
3.從新講法到新形式,素養培養“走心也走新”
即使是非法學專業學生,在這門課上也過了回“法官癮”。
2021—2022春季學期,清華大學公選課“法律基礎”的考核不再是期末筆試或“小論文”。教學團隊集體研討并精選若干國內外法律熱點與經典案例,如昆山反殺案、瀘州遺贈案等,要求選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判決書為基礎對上述司法案例展開研究,并以“課堂展示+文字報告”形式完成考核。
“這一過程既鍛煉了學生閱讀法律文書的能力,使學生初步了解法律實務工作,亦能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案例背后隱含的法理,以例促教,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程負責人介紹,該課在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通過提供豐富的法律素材,引導學生研讀經典法律著作,把握法律的豐富細節。
理工科學校社會素養課“師資難求”,華北電力大學通過慕課的形式和其他學校互認學分,共享優質資源;為避免“撈學分”“湊課時”,長沙學院法學通識課引導學生拍攝情景劇、翻轉課堂、情景式教學,實現“三貫通三融合”,提升教學效果……融入思政教育、社團活動、朋輩交流活動、就業指導,社會素養教育培養面不斷擴大。
王學棉表示,因為具備兩個優勢,社會素養課是不可替代的。“第一是系統性,一門選修課,一般最少需要16學時,如何引入、展開,如何呈現教學內容,教師必然要設計一個整體架構,所以學生獲得的知識是有體系的; 第二是知識的精準性,學生自學往往通過網上檢索,信息碎片化,主觀性也很強。專業教師授課可以避免這些弊端。”
王學棉認為,向非專業學生講專業選修課或者社會素養課,實際上對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課程內容要跟隨社會變化不斷更新;二要精準定位學生需求,分析受眾群體,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三要精心策劃,注意選取講述的角度和技巧。“例如講著作權問題,如果課程就叫‘著作權法’,可能讓學生覺得很遙遠,而換成‘論文中的著作權’就一下子貼近了;講糾紛,就不能選專業課上的疑難案例,一要有趣,二不要太過疑難,三要有代表性,高發多發。”王學棉告訴記者,近年來他的課常講常新,互聯網中的法律問題、民法典等也逐漸納入了課程內容。
“高等教育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活動,這種專業能力包括不斷學習的能力、思維能力,也包括適應社會的能力。所以,除了通過結構化的課程設置讓學生具備專業知識和能力外,如何滿足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素養需求,學校也要統籌考慮,要有總體思路。”馬陸亭表示,對于心理學、財經素養等體系性、邏輯性較強的內容,可以開設選修課,但如果每一類都泛泛開設,會造成課程“庸俗化”,“學校也可以更多采取講座、沙龍等形式,既給學生傳遞知識,也豐富了校園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