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城市在全球排名快速上升 北京仍位居第一
光明日報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張蕾28日從國際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獲悉,最新上線的《自然》增刊“2022年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和都市圈2021年在自然指數追蹤下的82種自然科學期刊中的科研產出情況。根據自然指數主要指標之一的文章份額,北京在世界領先的科研城市中依然保持首位,紐約都市圈保持第二位,上海從2020年的第五位升至第三位,超過波士頓都市圈和舊金山灣區,這兩個地區現位列第四和第五位。
中國其他科研城市在自然指數中的產出也快速增加。例如,南京在今年和2020年都位居第八,但在2015年時位居第十九;廣州居于第十位,高于2020年時的第十四位和2015年時的第四十二位。此外,中國還有4座城市躋身全球二十強,它們分別是:武漢(第十一位)、合肥(第十六位)、杭州(第十九位)和天津(第二十位),排名較2020年均有上升,杭州和天津則是今年的新晉二十強。
自然指數顯示,北京在物理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產出居世界之首,上海和波士頓分列第二、三位。北京和上海在化學領域居于第一和第二位,紐約是排名最接近它們的美國城市,居第七位。美國城市在生命科學領域仍然保持領先。紐約、波士頓、舊金山灣區和巴爾的摩-華盛頓是生命科學領域文章份額排名前四的城市,北京和上海則位居第五、第七,不過有跡象表明差距正在縮小。
增刊還關注了中國和美國各自城市最主要的40組科研合作,并展示合作的不同分布情況。其中,北京在自然指數中的科研產出占中國的1/5,是中國最大的城市間科研合作中心,許多最主要的科研合作都是同北京攜手進行的,并且擁有多個合作關系的城市,其最主要合作城市也往往是北京。不過,中國新的科研合作中心正開始浮現,最顯著的是南京。在美國,城市合作網絡主要圍繞紐約、波士頓和舊金山灣區3個主要中心,美國最主要的40組科研合作涉及的城市數量更少,但城市之間的關聯程度更高。
增刊特別介紹了北京、上海、波士頓、紐約和舊金山灣區等領先的科研城市,并揭示這些城市成功背后的關鍵驅動因素,包括高水平大學、機構和人才的聚集、一流科學儀器和設施的獲取、產業集群、政府對科研的財政支持、文化多樣性、生活水準等。對此,自然指數主編西蒙·貝克(Simon Baker)評價:“極大受益于其中的許多因素,北京和上海自2015年以來在科研產出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并且似乎對其他中國城市產生了有力的輻射效應,即通過科研合作幫助這些城市增加高質量的科研產出。顯然,中國將北京和上海打造成為創新驅動的科學中心并增加研發支出,這一雄心對于促進國內、國際合作以及吸引人才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