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激勵機制優化需系統化設計
作者:陳凱華(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
我國擁有數量龐大的科研人員隊伍,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和研發人員總數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如何適應我國科研體系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轉型,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紅利優勢,激發科研人員的動力、活力和潛能,提高科研人員整體效能,建成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是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核心任務。
從國際上看,世界主要科技強國圍繞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建立了系統性、多層次的科研人員激勵體系。一是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和科研環境。一方面,注重提供世界一流的工作條件,不僅保障充足的科研經費,還非常重視實驗室建設,配置充分滿足人員科研需求的實驗設備。另一方面,賦予科研人員極大的科研自主權,允許自由選擇研究課題、自主支配研究經費。此外,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科研輔助與支撐體系,減少了科研人員的各種事務性活動,保障了時間投入。
二是采取豐厚多樣的物質和精神激勵。許多國家為科研人員提供了較為全面的薪酬保障,除工資性收入較為客觀外,科研人員可根據工作實際獲得額外的智力投入補償以及靈活的紅利、配股等復合式物質激勵。同時,尊重科學家的社會氛圍較為濃厚。世界主要科技強國面向不同科研人群和不同科技領域設立了系統性的科研榮譽獎勵體系,用于表彰各領域不同層次的優秀科學家,滿足其精神追求。
三是人員管理注重遵循科研需求與規律。經過長時間發展,世界主要科技強國逐漸形成了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科研人員管理機制,以此引導科研人員研究方向和研究精力聚焦從而保障重大科技成果產出。如,考慮到科研活動從投入到產出通常需要較長時間,許多國家通常采用長期考核機制,以此避免短期考核帶來的不利影響;采取控制科研人員項目參與時間的辦法,以避免科研人員承攬超出精力范圍的科研課題,激勵科研人員聚焦本職研究開展突破性、風險性創新探索。
構建積極有效的科研人員激勵體系,必須注重系統性。科研人員激勵機制的設計、優化和效能發揮應該遵循系統性原則,推進科研人員激勵體制機制的系統性變革。
健全支持安心科研的科研人員生活保障機制。應在重視科研人員工作環境和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重視科研人員生活環境和條件的改善,多方面、全方位提高科研人員的生活質量,實現工作和生活雙向激勵。同時,應在相關方面提供幫助,切實解決科研人員特別是從事基礎研究和前沿科學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的后顧之憂,使其坐得住冷板凳、專注科研工作。
健全科研產出與貢獻導向的激勵機制。應依據科技創新活動的目的加快構建價值導向和需求導向的科研人員激勵體系。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建立健全以創新產出為導向的科研人員考核晉升機制,反對單純以科技成果尤其是論文產出數量衡量科研績效和貢獻,以及反對簡單以科研項目承擔和科研經費獲批來衡量科研績效,對取得了應用研究成果和成果轉化的人才提供積極獎勵,注重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和經濟社會效益,激勵科研人員以國家發展目標和現實問題為根本出發點,真正服務于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戰略安全。
健全適應不同科研活動特征的分類激勵機制。應依據不同類型科研活動的發展規律和要素條件健全科研人員分類激勵政策,杜絕用“一把尺子”對從事不同科研活動的科研人員進行評價與管理。不但應健全符合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活動發展規律與要素條件需要的分類激勵制度,而且需要分類建立體現不同職業、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人才特點的激勵機制。項目資助、職稱評審、科研評獎等方面也要對從事不同類型科研活動的科研人員體現差異性,并根據不同科研活動選擇合理的評價周期。
健全適應不同發展階段的差異化激勵機制。尊重科研人員發展規律和需求,健全科研人員全職業生涯激勵制度,建立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科研人員差異性的激勵體系。完善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科研人員的分類評價體系,對于已經成長起來的科研人員更多從科研成果重大突破和產業發展的角度激勵,尤其是鼓勵領軍人才在科研人員培養和社會公共服務上承擔更多責任,對青年科研人員更多從科研活動價值與產出成效的角度激勵。健全領軍人才的社會榮譽性獎勵機制,支持他們成為專業領域的“智囊團”。健全中青年科研人員科研貢獻性獎勵機制,激勵他們勇闖科學“無人區”。此外,健全研究生科研探索激勵機制,激勵研究生積極開展自由探索的研究。
健全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的雙向激勵制度。應豐富激勵手段,強化精準激勵,堅持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并重,兼顧短期和中長期激勵。健全產出、貢獻和社會價值導向的科研獎勵機制,堅持從多維度激勵科研人員,在薪酬上給予績效獎勵,在精神上給予榮譽激勵,在事業發展上給予晉升激勵。激發用人單位和社會獎勵活力,在避免學術榮譽過度利益化基礎上鼓勵支持社會層面通過設立表彰科研人員突出貢獻的多層次榮譽獎項。建立健全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獎勵為主體的人才獎勵體系,尤其是強化科技獎勵對高端人才的榮譽導向和激勵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