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臺政策搶占氫能“新賽道” 相關產業開發和應用加速落地
近期,我國多地密集出臺支持政策,積極搶占氫能發展“新賽道”,相關產業開發和應用加速落地。業內人士指出,當前我國氫能產業鏈初具雛形,發展潛力逐漸釋放。作為新興產業,氫能產業鏈諸多環節還有待完善,進一步降本增效是未來重點。
搶占賽道 多地出臺支持政策
5分鐘即可加滿氫,續航達400公里,排放物僅有水……日前,廣西首批商用氫燃料汽車交付使用,按照每年行駛1萬公里的標準計算,每車每年可減少碳排放1004千克。商用氫燃料汽車可廣泛應用到城市客車、市政環衛、工程建設、城市及城際物流配送、重載及冷藏運輸等場景。
近期,多地密集出臺支持政策,積極搶占氫能發展“新賽道”,相關產業開發和應用加速落地。
“發展氫能產業,是北京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彭雪海表示,“十四五”時期,北京將充分發揮科技資源、人才資源聚集的優勢,強化政策引領和產業培育,推動氫能技術創新、示范應用和產業發展,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產業城市,同時推動京津冀全產業鏈布局。
根據規劃,2025年前,北京將具備氫能產業規模化推廣基礎,產業體系、配套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培育10至15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建成3至4個國際一流研發創新平臺;京津冀區域產業規模達1000億元以上,減少碳排放200萬噸;燃料電池汽車推廣超過1萬輛。
陜西發布三個氫能相關規劃和行動方案,預計到2025年,全省氫能發展政策環境體系基本形成,形成若干個萬噸級車用氫氣工廠,建成投運加氫站100座左右,力爭推廣各型燃料電池汽車1萬輛左右,一批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建成投運,全產業鏈規模達1000億元以上。
按照《河南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和《鄭汴洛濮氫走廊規劃建設工作方案》,到2025年,河南氫能產業鏈相關企業達到100家以上,氫能產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推廣示范各類氫燃料電池汽車力爭突破5000輛。
根據全國各地公布的涉及氫能相關政策,多地計劃到2025年氫能產業規模達到千億元以上。
初具雛形 帶動形成新興產業
當前,我國氫能產業穩步發展。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業務副總裁、智藍新能源總裁秦志東認為,全球氫能產業處于初期示范和商業模式探索階段,預計2030年后將進入商業化階段。我國氫能產業從制氫-儲運加-應用,已經初步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條,處于規模化前夕。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已經實現氫氣產能約4000萬噸/年,產量約3300萬噸/年,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8939輛。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建成加氫站超270座。
“目前,燃料電池技術已經發展到第五代,擁有眾多可能的應用場景,包括大規模長時間儲能、邊遠無電網地區供電、備用電源和應急電源、交通運輸等方面。”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國際氫能協會燃料電池分會主席李獻國表示,當下,燃料電池技術應用較多的是交通運輸領域,未來市場非常龐大。
秦志東表示,目前,我國已確定的5個城市群4年示范期內將推廣燃料電池汽車超3.3萬輛,燃料電池汽車迎來快速發展機遇。在政策大力支持下,2030至2035年我國燃料電池汽車有望實現100萬輛的應用規模,商用車將率先成為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的突破口。
“以固態儲氫為氫源的‘電電混動’氫能源汽車將成為新技術發展方向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干勇表示,氫能將納入我國終端能源體系,與電力協同互補,共同成為我國終端能源體系的消費主體,帶動形成新興產業。
降本增效 諸多環節有待完善
作為正處于起步階段的新興產業,氫能產業鏈諸多環節有待進一步完善。
在李獻國看來,現階段,燃料電池應用于汽車領域,在性能、成本、耐久性方面都已相對成熟,處于商業化應用早期階段,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更高的能量轉換效率和功率密度,更長的使用壽命,同時進一步降低成本。他表示,業內關注的主要技術重點,一是基礎材料能夠成本更低、壽命更長、性能更高,二是大規模自動化制造技術使得產品成本下降,三是燃料電池實際運行的控制、監測、診斷和預測。
李獻國說,在基礎材料方面,目前存在的問題首先是催化劑成本很高,降低鉑在催化劑中的含量以及開發非貴金屬催化劑,是降低成本的一個方法。其次是電解質膜,需要開發更適合在交通領域應用的電解質膜。第三是雙極板,目前石墨雙極板的缺陷是比較厚重,金屬雙極板的缺陷是易腐蝕,因此金屬雙極板需要好的表面涂層,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有研科技集團首席專家、國家有色金屬新能源材料與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蔣利軍認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應是氫能產業健康發展的關注重點,建議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發展三個應用方向,即資源地綠氫+化工就近利用、工業園區風光氫儲微網供能、工業園和物流園綠氫叉車。同時,降低綠電價格是降低綠氫成本的最有效手段,應鼓勵發展風光微網直接制氫,低成本高效率制取綠氫。
記者 王璐 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