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成了“香餑餑”
【我在現場】
光明日報記者 陳元秋 耿建擴
“向左,再向左,是不是姿態更好些?”村民畢金海從松枝間露出半張臉,笑吟吟地問。他的身旁,一棵棵一人來高的小松樹造型各異,幾個村民正架起梯子,準備修枝。
“我們哈里哈村就在河北塞罕壩,這些苗圃里的松樹苗,培育好要銷給全國各地園林。”用鐵絲固定好樹枝,畢金海用袖套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慢慢從架子上下來,嘴里沒有停,“過去,只有那些筆直挺拔的樹苗能賣出去,這些不‘老實’的——斜枝的、彎曲的、半臥的,可沒人要。”
“怎么辦?‘歪苗苗’只好砍掉。后來,塞罕壩林場組織大家學習如何給樹苗造型,沒想到,這一下子就‘點石成金’了。經過綁扎、修剪、定型,三四年后,這棵松樹就會長成我設計的迎客松的樣子。”談起這些,畢金海神采飛揚,“一棵普通松樹的市場價格不過三五十元,但如果幫它們巧妙造型,單株能賣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呢!”
“我今年參加了林場的木蘭松造型技能比賽。聽說今年還要培訓造型松技術人員1000多人,明年參賽的隊伍還更多呢!”畢金海說著一轉身,黃綠色的工裝背心上,“參賽隊員”幾個字格外醒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