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城市更新創造美好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吳秋陽
“無錫城鎮化率超過80%,正處于工業化后期向后工業化轉型階段,面臨的各類城市問題比較典型,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成為必須深入研究、統籌謀劃,又需迫切實施的重要課題。”在日前舉辦的無錫城市更新思享會上,無錫市政府副市長張立軍坦言。
近年來,江蘇省無錫市聚焦老舊小區改造和重點城市更新單元打造,后續逐步開展文化保護傳承、風貌魅力重塑等八大專項行動,探索連片更新、微更新、微改造等創新做法,2021年老舊小區改造面積接近“十三五”時期的總和,極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和群眾生活品質。修復山,貫通水,連片綠,接續脈,一幅人與城和諧共生的江南文化圖景在太湖邊徐徐展開。
以傳承為核心更新空間
磚紅色的煙囪、昂然矗立的龍門吊、黃磚砌墻的攝影棚,透著濃濃的復古工業風。晚飯后,58歲的周國良習慣繞到“華萊塢”散散步。在雪浪街道板橋社區工作的30多年里,周國良見證了雪浪軋鋼廠變成“華萊塢”國家級影視基地的歷程。
“剛關停時,大家不舍得也不理解。慢慢地,廠房更新成影棚,成了景區。天藍了,水綠了,居住環境改善了,更重要的是,帶來了更好的就業機會。”周國良感慨道。
依托文化遺產和工業遺產,無錫城鄉有了更多“既老又新”的城市空間。在無錫人的“母親河”梁溪河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從榮氏家族開源機器廠舊址改造而來的運河外灘,已成為無錫的城市會客廳。環太湖公路東側半島區域的無錫電影膠片廠舊址擬作為“全球院士中心”,將開展原廠改造和片區更新。
“新時代的城市更新是一項傳承發展的工程,不僅要著眼于物質空間的改善,更應關注城市的功能完善、產業轉型、社區重構、文化傳承等非物質空間要素的提升。”張立軍說。
“三師”會診老舊小區改造
近日,位于無錫市濱湖區的稻香社區會議室里,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徐磊青,正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向居民代表們介紹稻香片區的改造方案:“我們會給昏暗的門廳換上玻璃,規整管線,將外墻分成灰黑色、彩色、灰白色三段重新粉刷。用暖黃色為主調的彩色散步道把綠化串起來,打造成休閑綠廊,豐富大家的活動場地。”
這樣的多方交流會,在稻香片區已經組織了幾輪。徐磊青告訴記者:“此次改造最大特點是以小區為核心,把周邊街巷、農貿市場等項目連片規劃設計,通過‘留改建’還原街區原有的煙火氣。”該老舊小區連片更新改造樣板段預計今年年底基本完成,改造直接惠及1.4萬多戶。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陳小鴻,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無錫人,她呼吁建立“城市的自豪感”。“要把那些被我們遺忘了的毛細血管重新梳理、打通,重點關注人行走的尺度。因為街道和巷弄不僅具有交通功能,更是人與城市貼近的一種場所。”陳小鴻說。
在對現有棚戶區、危舊房、老舊小區全面摸排的基礎上,無錫形成了“15+35+N”的更新單元規劃。未來三至五年,將逐步啟動15個重點更新單元,35個一般更新單元,N個微更新單元,并在老舊小區連片更新改造中,逐步建立起規劃師、營造師和設計師“三師”會診制度。
為破解老舊小區管理難度大的難題,無錫推進國有物業進小區,使市區494個老舊小區實現了物業管理全覆蓋。“國有企業接管小區物業,滿不滿意居民說了算。”無錫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孫曉鵬說。
兼顧“一老一少”的城市更新
“小時候生活在巷子里,每到傍晚時分,街道就成了熱鬧的鄰里空間,孩子們盡情嬉戲。”無錫市政院第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秦胤棟回憶道,這種生活場景構成了很多游子魂牽夢縈的鄉愁。
城市高速發展的同時,如何留住家園的溫馨?今年,無錫市政府工作報告將兒童友好城市創建列為推進民生福祉的重大舉措之一。6月1日發布的《無錫市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實施方案》,明確要在社會政策、公共服務等5個方面實現“兒童友好”,以“1米高度”審視城市建設項目。
近年來,秦胤棟帶領團隊,在無錫城市更新的各個板塊推進兒童友好項目的落地。目前正積極聯系全市各級濕地公園,搭建科普實踐平臺;與地鐵集團合作,通過兒童DNA展廳、五育空間等構建兒童友好空間示范區。
適老化改造是無錫打造宜居社區的“重頭戲”。無錫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陳雪峰舉例說:“老人用手臂支撐欄桿時,往往會把整個身體的力量壓上去,因此社區內的扶手和欄桿截面要做得寬一些。”
城市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城市更新的最終目標是建設一個更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宜學的家園。每個周六的午后,90后張語玲都會來到南長街歷史文化街區,泡上一壺朗姆果茶,消磨一下午。“這么多年,這家店和這個街區,一直都在,就像身邊的一位老朋友。”張語玲說,無錫這座城市潛藏著巨大的魅力,讓人溫暖又貼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