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白鱘滅絕的生態反思
作者:楊朝霞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成輝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建設與管理博士研究生
7月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最震撼的信息是,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經滅絕,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滅絕,其他7種鱘魚的保護等級也被提升。
白鱘最早出現于上白堊紀,是長江中劫后余生的孑遺動物。作為生命周期長、生活空間跨度大、生態可塑性小的洄游生物,白鱘的產卵條件較為苛刻,屬于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此前被IUCN列為“極危”物種。
近年來,盡管我國不斷加大了長江流域水生生物的保護力度,中國農業農村部還先后發布了《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 (2015-2030)》《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2016-2025)》《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 (2018-2035)》,并以20公里為網格開展白鱘的搜尋、保護工作,然而自1991年以后,都沒有再發現白鱘的自然繁殖。2003年,白鱘最后一次出現在長江宜賓南溪江段。實際上,學者危起偉研究團隊認為,白鱘很可能在2005-2010年間就已滅絕,且早在1993年就可能已功能性滅絕,即雖然還存在野外種群,但其已無法進行自然繁殖活動。
生物多樣性對于自然資源的供給和生態平衡的維護均有重要意義,長江白鱘的滅絕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損失。從物種遺傳資源滅失的角度看,白鱘的特殊身體構造、歷史基因研究、仿生材料探索將戛然而止;從生態安全的角度看,白鱘的滅絕勢必影響甚至一定程度上破壞長江流域的生態平衡。
白鱘的滅絕,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生態保護意識不強。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的環境法律和政策歷來比較重視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的問題,對生態安全和生態失衡的問題,特別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存在不足,保護力度不夠。第二,人類不斷侵占自然環境。水利工程的建設阻隔了白鱘在長江干支流間的覓食和越冬,破壞了它的棲息地。漁民的淺灘插網作業或誤捕,加劇了白鱘幼、成魚數量減少。長江中下游沿岸化工企業密集,航運、采砂、排污等活動,導致水質污染,造成河床下切,破壞了湖泊和鄰近河道中水生動物的棲息地。第三,人工繁育難度大。白鱘生性膽小且性格剛烈,被捕后拒絕進食,又由于難以獲得野生種源,極難通過人工繁育進行種群調節。
長江白鱘的滅絕無疑給我們重重地敲響了警鐘。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人類應該遵循限度生存的法則。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警鐘之下,我國應采取綜合性、系統性措施,加強對長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首先,可在《長江保護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有關法律和政策。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2021年3月1日《長江保護法》開始施行,標志著長江大保護進入流域保護的新階段。下一步,應當進一步修改關于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細則。其次,通過工程和技術措施加強生態修復。“十年禁漁”重在逐步恢復長江漁業資源,只有通過科學人工增殖、河道生態修復、珍稀瀕危物種遷地保護等綜合性措施,方能使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逐漸得到整體性修復。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但愿類似長江白鱘滅絕的悲劇不再重演。(楊朝霞 成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