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密集出臺政策激活消費市場,小小消費券如何撬動大市場
“今天你搶券了嗎?”7月18日起,北京市向全市消費者發放累計1億元的餐飲消費券,消費券一經上線即引發熱搶,不少消費者“設定鬧鐘搶券”。
近期,多地密集出臺政策舉措激活消費市場,發放消費券成為重要方式之一。據專家估算,政府1元的消費補貼能夠帶動平均3.5元以上的新增消費。消費券短時間內可以刺激數倍于消費券面額的消費,給市場主體注入信心,最終傳導到生產供給側,助力整個經濟鏈條復蘇。
小小消費券如何撬動大市場?如何看待我國消費增長的潛力及提振消費的主要發力點?記者采訪了有關商家和專家學者。
部分平臺消費券6分鐘即被全部搶光,堂食類消費券僅68秒就被一搶而空
7月19日,臨近上午10時,北京市民孫女士趕緊拿起手機,不斷刷新美團APP“北京餐飲消費券”頁面。“昨天第一批消費券一上線就被搶光了,我那時剛找到APP入口,今天定了個鬧鐘趕早兒搶。”
這兩天,像孫女士這樣定鬧鐘搶券的北京市民不在少數,“今天你搶券了嗎?”成熱門話題。美團數據顯示,7月18日,北京餐飲消費券上線僅6分鐘,平臺上4種面額的餐飲消費券已全部領取完畢,美團餐飲堂食滿100減30元的消費券,上線僅68秒就被一搶而空。
這個名為“重逢美好”的餐飲消費券,由北京市政府和提供餐飲類服務的平臺企業共同出資,種類分別是外賣類、到店類,以及養老助殘類,累計1億元,適用于在北京的消費者。首批餐飲消費券通過建行生活、美團、餓了么、麥尖美食等APP平臺發放。
據了解,本次活動有超7萬家餐飲商戶參與,覆蓋正餐、快餐、火鍋、烘焙、茶飲等各類餐飲場景。外賣類、到店類消費券設置了2種面額,分別為“滿50元減15元”的15元券、“滿100元減30元”的30元券。養老助殘專屬消費券針對老年群體客單價低、使用手機不便、到店堂食及自提為主等情況,設置持養老助殘卡到店消費即享“滿15元減5元”優惠。參與活動的平臺和商戶可結合實際疊加更多優惠。消費者每天均可從各平臺領取餐飲消費券,但領券后須當日使用,外賣消費券可直接線上下單使用。
“消費券激發了消費者的欲望,對處于恢復期的飯店更是雪中送炭。”北京市朝陽區一家川菜店老板告訴記者,發放消費券以來,其客流量和銷售額均有上漲,銷售額漲幅達20%左右。
餐飲業一直是消費的重要支撐,也是就業安置重要的“蓄水池”。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北京各類飯館堂食關閉一個多月,對餐飲業影響巨大。發放1億元餐飲消費券,從消費端挖掘餐飲業復蘇潛力,是推動餐飲業走出困境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張消費券能量到底有多大?記者從北京市商務局了解到,這是今年以來北京首次發放餐飲消費券,計劃政府出資7800萬元,平臺出資2400萬元,共計發放消費券600萬張左右,預計將拉動消費6億元。
發放消費券是當前提振消費的“優選項”,有利于促進新型消費發展
在北京市消費者開搶餐飲消費券的同時,深圳的“惠工消費券”、三亞“政府消費券”也于7月18日開搶。
“惠工消費券”以微信滿減消費券形式發放,深圳市內餐飲、零售、生活服務和酒店旅館等四類支持微信支付的相關商戶,以及“圳幫扶”小程序等商家均支持使用,吃喝玩樂全覆蓋。三亞“政府消費券”頗具海南特色,主打“離島免稅消費券”,包括滿8000元減800元、滿5000元減500元、滿2000元減200元等。
疫情發生以來,消費券逐漸為大眾熟知。各地紛紛通過搭建消費平臺、發放消費券、開設購物節等方式,積極擴大消費需求。統計顯示,今年前4個月,浙江、江西、四川等20個省市先后發放了總額超過34億元的消費券,有效提振了消費。
“發放消費券是當前提振消費的‘優選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洪群聯認為,我國目前消費處于升級換代的新發展階段,擴大消費空間巨大。發放消費券,由于其限期性、專用性、特定性,使之拉動消費效果立竿見影,能在較短時期內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整個經濟鏈條復蘇。
2020年我國居民消費支出規模占全球比重為12.27%,同年我國人口占全球比重為18.17%,消費占比低于人口占比近6個百分點。“如果我國消費占比能接近或者達到與人口占比相適應的水平,那將帶來可觀的新增消費空間。”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撰文指出。
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發展,為發放消費券、提升使用效果提供了便利條件。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中國支付產業年報2022》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9.04億,占網民整體87.6%。電子形式的消費券可精確到個人、商戶及行業,操作成本低,實現效果好。
洪群聯注意到,各地消費券重點幫扶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行業,比如餐飲、零售、娛樂文化等。據微信支付數據顯示,全國受益于消費券的商家中,小微商戶占比85%。同時,很多地方還專門發放了面向困難家庭和低收入群體的定向消費券。
各地基本上都以電子消費券為主,分批次發放,有的地區設置搖號、搶券等方式。餐飲、零售消費券使用期限一般為7天,對于旅游、購車等設置1至3個月的期限。一般不設定用券門檻,很多領域是通用券,體現了公平性,在多個平臺發放。
注重資金籌措的多元化。洪群聯介紹,消費券的模式基本上是“政府補貼一點、商家讓利一點、平臺支持一點、消費者花費一點”。有的地方政府通過壓縮“三公”經費、動員頭部企業帶動等多種方式,形成合力。
在發放消費券等一系列舉措刺激下,網絡零售、跨境電商、移動支付等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涌現,傳統商業企業加快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線上線下消費加快融合。
2021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0.8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24.5%,規模居世界第一。綠色、健康、智能消費受到青睞,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352萬輛,每賣出8輛新車就有1輛是新能源汽車。5G手機出貨量2.66億部,占手機出貨總量的76%。
充分釋放消費潛力是長期戰略任務
消費對經濟發展具有持久拉動力,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引擎,也是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的關鍵環節,事關國計民生。
當前,穩消費、促消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顯提升。今年以來,消費總體呈現穩步恢復態勢,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3%。進入3月份,國內疫情多發散發,消費特別是接觸性、聚集性消費受到較大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由正轉負。
面對疫情沖擊,千方百計、綜合施策,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至關重要。今年4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5月份以來,隨著疫情形勢得到有效控制,促消費政策顯效,市場銷售穩步回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降幅收窄,6月份增速轉正,同比增長3.1%。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耀武認為,當前應抓住我國疫情防控形勢總體向好和暑期旅行旺季的有利時機,制定包括發放消費券在內的相關幫扶政策措施,推動旅游、餐飲等受疫情影響較深行業的復蘇和增長。
近期,各地陸續發放消費券,不僅有效激發了廣大市民的消費熱情,還成為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解難的方式之一。
7月8日下午5時,杭州市發放了今年第三期數字消費券,價值8000萬元,共分160萬個券包,每個價值50元。頭天晚上得知消息后,杭州市上城區世紀聯華生鮮超市清波店店長張堃立即忙碌起來。
“消費券的刺激效果立竿見影,8號晚上來店里購物的客人就多了起來,門店日營業額從1.5萬元增長到1.8萬元,9號直接超過3萬元,創下今年以來日營業額紀錄。在消費券的刺激下,門店生意逐漸回暖,7月中旬以來銷售額保持平穩。”張堃告訴記者。
“消費者減少支出得了優惠,我們商戶增加客流得了實惠。”杭州市余杭區倉前街道盒馬鮮生商超負責人朱冠明同樣感受到了發放消費券所帶來的客流量回潮現象:7月8日杭州發放了第三期消費券后,在消費券的使用期限內,余杭地區盒馬鮮生商超單日營業額較之前上漲10%左右。
從中長期來看,充分釋放消費潛力,不只是應對疫情和外部沖擊的一時之策,更是長期戰略任務。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翻開“十四五”規劃綱要,第四篇“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要求:“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建設消費和投資需求旺盛的強大國內市場。”
楊耀武指出,客觀來講,我國消費發展水平與主要發達經濟體仍有一定差距,發展享受型消費支出占比仍較低,尤其是服務消費有很大潛力空間;從消費支出規模來看,我國區域之間和城鄉之間仍存在差距,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蘊藏的巨大消費潛力尚待釋放;消費發展仍面臨一些制約因素,如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有待提升、流通循環和消費環境有待優化等等。
“為了從容應對新征程上的驚濤駭浪,要‘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須將擴大內需和全面促進消費作為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立足點。”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郭麗巖說,中國有14億多人口,中等收入群體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從長期看,我國消費市場韌性強、潛力大,消費規模擴大、消費結構升級的總體態勢沒有改變。
持續做多做大做強市場主體,增加就業收入提高消費能力
“促消費表面上看是一個消費問題,本質上是就業問題和收入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楊光普分析,要促進消費,首先要保證人們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工作和收入,尤其是可支配收入。短期看,在疫情沖擊下,重點要保住市場主體和就業崗位,這樣才能保住收入、保住消費。長期看,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并結合各項改革措施,持續做多做大做強市場主體,為中低收入人群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保證其收入的可持續性。
市場主體穩了,勞動者的就業飯碗端得穩,才能進一步激發消費熱情。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系統部署了五大方面20項重點舉措,其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圍繞保市場主體加大助企紓困力度”。這是促進消費有序恢復發展,進而穩住經濟基本盤的一個關鍵所在。目前,我國有超1.5億市場主體,承載著數億人就業創業。保住市場主體,就能保住就業;有就業,就有收入和消費,就能推動經濟增長。中央和各地紛紛出臺減稅降費、緩繳社會保險費等紓困舉措,一些外賣平臺等相關企業也積極響應,通過降低傭金幫助中小商戶渡過難關。
近年來,剛性支出占比過高制約居民消費增長。在老齡化加速等因素作用下,居民對未來剛性支出的預期會進一步降低消費意愿,必須加快補齊民生短板,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城鄉居民消費減少后顧之憂。
圍繞如何更好地挖掘消費潛力,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緊扣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多元擴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
今年大年初一,舞劇《只此青綠》杭州站演出開票,僅7分鐘售罄;3月,全國巡演海口站演出場次一加再加。有觀眾為多看幾次演出,從北京一直追到海南。
經過40多年快速發展,我國不僅形成了超大規模的消費市場,而且形成了更加追求創新和變化、更加偏好新產品和新體驗的消費文化。消費升級的精彩故事每天都在人們身邊上演。這也表明,只要有創新優質的供給,就有望培育市場新的增長點。
“瞄準消費潛力釋放的‘堵點’‘難點’‘痛點’,通過穩就業、增收入來提高消費能力,讓人民群眾‘能消費’;通過合理增加公共消費,提升公共服務覆蓋面和水平,改善居民消費預期,讓人民群眾‘敢消費’;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水平,讓人民群眾‘愿消費’。”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張耀軍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