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加劇,養老詐騙該怎么防
作者:馬青
過去幾年,全國多地發生了以預定養老公寓床位為名義,實施集資詐騙或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案件。比如湖南長沙的一個養老騙局就非常典型,王國梅等三人通過順祥養老公寓,誘騙大量老年投資人簽訂《預定養老服務合同書》,變相非法集資,金額超過17.3億元。最后,兩人被判無期,一人有期徒刑15年。對超過2.1萬名受害者來說,騙局爆雷、騙子被嚴懲,只是夢醒時分,傷害卻沒有停止。
老人本想用一生的積蓄換取人生最后幾年的平靜安樂,但萬萬想不到的是,幾十萬養老錢打了水漂,夢想中的養老公寓也成了泡影。
其實這些養老騙局是有共性的,他們為了打開局面,往往會建一個真實的公寓,帶人去參觀,讓已經被提前安排住在其中的小部分老人成為活廣告,宣傳起來格外省心;同時,輔以高額返利和優質服務為誘餌,以饑餓營銷為手段,吸引有養老需求的老年人交錢預定,把一個絢麗的肥皂泡吹得越來越大。集資所得,不法分子并未真正用于建設養老公寓,甚至有的養老公寓,從一開始就沒有登記備案,一直是非法運營。他們和一切非法集資的騙局使用著同一套話術:錢交得越多,層級越高,福利越好,還有遠遠超出市場標準的投資收益。
萬“騙”不離其宗,餅畫得越大,看著越香甜可口吃到嘴里越是假的,投資神話里誘人的紅蘋果,往往都有劇毒。
防范受騙的責任不能全推到受害者身上。老人對環境優美、設施齊全、服務周到的養老院的渴望是真實且合理的,這些老人拿出一輩子的積蓄,就是想舒舒服服地過完自己的余生。他們怎么能料到,推銷員口中那些官員經常參觀、媒體經常報道的項目居然也有貓膩?有一些后來爆雷的養老公寓,甚至剛開張時是當地政府招商引資的項目。這些半真半假的信息,讓人難以分辨,遑論一輩子對“公家”有著先天信任感的老年人?
這些項目動不動就是上億元的資金匯集,一開展就是好幾年,一騙就是好幾萬人,有關部門的監管不能僅僅出現在事后懲處的時候。事前預警、事中核查、追繳贓款、堵住漏洞,監管部門也應責無旁貸。
在養老公寓騙局里,還有幾個細節讓人格外唏噓。一位盲人之所以受騙上當,是因為許多養老院都因為她的眼疾而拒絕了她,只有騙子給了她住進養老院的希望。還有一個老人,因為女兒有精神疾病,老人希望能有養老院同時容納她們母女,最后也只有騙子給了她承諾。從這個角度說,當市場中有充足且豐富的養老院形態,能提供多元的養老服務,無論是殘障人士還是個性化養老需求,都能各取所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把這部分老人推到騙子的坑里。
老齡化社會在加劇,一方面是養老產業的腳步尚未跟上社會迫切且多樣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騙子無所不用其極地盯上了人們最后的養老錢。今年4月,為期半年的全國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已經開啟,我們有理由期待,在嚴格監管之下,非法的被打壓,合法的得到支持,幫助老人守住錢袋子,安享平安幸福的晚年生活。(馬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