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的種源用起來才是最大的保護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逐夢故事】
優質的種源用起來才是最大的保護
講述人:全國政協委員、蒙草集團董事長王召明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調研考察期間,來到蒙草抗旱綠化股份有限公司時曾指出,實現綠色發展關鍵要有平臺、技術、手段,綠化只搞“奇花異草”不可持續,盲目引進也不一定適應,要探索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綠化之路。
近年來,蒙草團隊加大特色種業科研力度,研發多品類種子生態包,精準修復草原、礦山、荒漠等。目前,我們已在全國建立18個種業研究院及對應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研究耐高寒、耐旱、高海拔耐低氧、根系發達易扎根、耐貧瘠等適地鄉土植物種質資源,把它們一粒一粒收集保存起來、利用好,最長可存儲50至100年。
優質的種源,用起來才是最大的保護。8年來,我們大力度投入種業應用實踐,打造“保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創新種子生態包品類,廣泛應用于各生態修復類型,實現可持續精準生態修復,讓農牧、林草產業有種子可用、有種子適用。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古老的歌謠唱出了敕勒川草原的豐美。然而,這里一度成為沙石遍地的廢棄地。春秋季節,一刮風就漫天黃沙。給這片草原帶來改變的,是一顆顆小小的草種。10年前,蒙草科研團隊著手從草原生態大數據平臺中,調取這里的水、土、氣、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態數據,結合科研人員實地調研、采樣、分析,制定出“人工干預下模擬天然草原”的綜合治理方案,從而研發培育符合當地地情的草種。
經過多年的治理,如今敕勒川草原恢復為綠草如茵、野花盛開的景象,野兔、小狐貍、紅隼等動物逐漸回歸。2020年,敕勒川草原成為首批國家草原自然公園,生態的改善帶動整個沿大青山前坡地區生態氣候、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土地利用發生巨大改變。
如今,我們正在依托鄉土種業體系、生態數據技術,用生命共同體思維解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綜合治理。從阿拉善的荒漠治理、烏拉蓋草原修復,到扎賚諾爾礦山復綠、呼倫湖及岱海治理、大青山前坡生態治理等,我們通過因地制宜的生態實踐,不斷為構筑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積蓄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高平、王瀟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