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時政

      人工智能教育火熱 師資隊伍建設跟上節奏了嗎

      發布時間:2022-04-07 10:23:00來源: 科技日報

        超半數的受訪學校已經開設或正在籌備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活動,但教師授課能力缺乏和課程體系不夠完善仍是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這是《2022年人工智能教育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點出的人工智能教育困境之一。

        近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華東師范大學和騰訊聯合舉辦了人工智能教育研討會暨《人工智能教師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試行)》)《藍皮書》成果發布會。《標準(試行)》和《藍皮書》旨在指導人工智能教育實踐,也勾勒出人工智能教育的現狀。

        師資隊伍建設,仍是目前我國人工智能教育中的關鍵一環。

        在受訪的中小學校中,參與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活動的教師數量較少,專職講授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師寥寥無幾,大多數受訪教師認為自己對于人工智能專業知識和相關工具的掌握程度一般。此外,已開設的人工智能課程也尚處于讓學生了解與體驗人工智能階段。

        人工智能正在與教育融合發展

        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處處長任昌山在研討會上指出,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呈現出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加速轉型的大趨勢。世界主要國家都紛紛聚焦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技術、平臺、產品、標準等領域,積極探索和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數字化轉型。而且,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向我們展示了未來教育的巨大潛能。

        實際上,在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發展上,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舉措。

        任昌山介紹,在基礎建設方面,我國出臺了《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為驅動力,構建網絡、平臺、資源、校園、應用、安全六位一體的教育新興基礎設施,推動教育的數字轉型、智能升級和融合創新;設立了兩批共18個智慧教育示范區的創建區,推動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來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啟動了兩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試點,在46個地區、56所高校深入推進智能技術與教師隊伍建設的融合;開展了人工智能條件下的教育社會實驗,依托10個實驗地區和19個基地來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有效路徑;同時,連續3年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共同舉辦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會議,發布了《北京宣言》。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未來教育專委會副會長吳砥表示,當談論中小學階段的人工智能教育時,常有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是指開設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培養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趣,增進其對技術的理解和運用,同時也提高他們對人工智能的風險意識;第二,則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優化教學、管理和評價,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也就是人工智能賦能教育。

        “我們也接觸過不少學校,發現他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室、教材和教師上。其實,前兩者的缺乏相對比較容易解決,很多企業都可以提供比較成熟的人工智能產品,很多出版社也都發行了相關教材,提供配套的課程教學資源。”吳砥說,“但教師的問題,確實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師資培訓需要明確標準,還需要配套的培養培訓體制。”

        提升教師能力是當務之急

        調查數據也說明,吳砥的觀點具有普遍意義。

        騰訊教育和騰訊研究院聯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華東師范大學,歷時半年對全國25個省市的16萬學生、2萬多教師以及1000多名校長展開問卷調查,并以此為基礎,編制了《藍皮書》。

        《藍皮書》課題組發現,學校管理層普遍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課程,但教師能力培養和課程體系完善是當務之急。受訪的中小學校中,參與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活動的教師數量較少,專職講授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師寥寥無幾,大多數受訪教師認為自己對于人工智能專業知識和相關工具的掌握程度一般。此外,已開設的人工智能課程也尚處于讓學生了解與體驗人工智能的階段。

        人工智能課程是多學科交叉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前沿性。其課程內容涉及面寬、內容廣泛、更新快,因此人工智能課程教師只有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技能,才能適應課程發展的需要。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顧小清在對《藍皮書》進行解讀時介紹,在調查中共有15080位受訪教師使用過人工智能技術。課題組對該部分教師進行了高等教育階段相關課程培訓參與情況的調查分析,只有近三成的人工智能課程教師在高等教育階段接受過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教學的相關課程培訓。

        “這或許也能解釋目前人工智能師資能力普通偏弱的情況。高等教育期間的教學是教師接觸人工智能的第一步。”顧小清說,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一線教師都非常贊同在高等教育階段開設人工智能課程,這為未來的教師教育奠定了基礎。

        人工智能教育不僅是技術的教育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汪瓊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一方面,人工智能課程和其他信息技術一樣,需要讓學生了解技術、認識技術;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課程也要培養學生對未來的想象力和預見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工智能教育不僅是技術的教育,對未來社會發展的認識都可以融入這類課程中。”汪瓊說。

        “如果沒有合適的師資,我們討論的所有關于人工智能的美好愿景,可能都是零。”北京教育學院信息學院教授于曉雅指出,教師培訓的最佳途徑,就是找到真實的場景和可落地的應用。她強調,做教師培訓,最終還是要回到教學方式的變革上。如果還是用傳統的方式教學,那所謂人工智能課程,不過又是多了一項技術的學習。

        曾有老師說,我要講主題為“人工智能寫詩”的一堂課。那么,講講技術,讓高中孩子調用自然語言處理的模塊,用人工智能寫出一首詩,是不是就算完成了教學目標?于曉雅說,這還不夠。“我們得找問題。得想一個生活場景中的問題,讓課程跟問題解決掛上鉤才行。”比如,能不能讓課程落腳在討論人工智能寫的詩歌能否超越人寫的詩歌,或者說人工智能的詩跟人類的詩比起來有什么不同?“這樣就變成了一個項目式的學習內容。否則,只是單純教給學生技術,并沒有達到我們教學改革的目標。”于曉雅說。

        人工智能教師究竟應該具備怎樣的能力?在《藍皮書》調研的基礎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王素組織了專業團隊,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此次出臺的《標準(試行)》從人工智能理解與意識、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問題解決、教學實踐、倫理與安全六個維度上對人工智能教師提出了明確要求。

        比如,在教學實踐方面,《標準(試行)》認為,教師要能夠根據人工智能課程標準要求和可用的人工智能教學設備情況,運用教學設計方法與工具開展課堂教學實踐;還要能夠幫助其他學科教師熟悉各種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應用方法,指導其他學科教師積極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與工具優化教學實踐。

        王素希望,《標準(試行)》能成為規范與引領人工智能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有效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活動的重要指南,作為各學校開展人工智能教師培養、人工智能教師培訓、人工智能教師評價等工作的參考依據,也為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提供支撐。

        張蓋倫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伦情电午夜伦情影院| 日本高清xxxxx| 欧美日本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乱理伦片a级在线观看| 91大神在线精品视频一区| 成年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 888午夜不卡理论久久|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五月天在线婷婷| 青青草原视频在线观看| 我的好妈妈6中字在线观看韩国|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非常h很黄的变身文| 婷婷四房综合激情五月在线 | 香蕉啪视频在线观看视频久|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 一定要抓住电影在线观看完整版|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图片| 国产又粗又长又更又猛的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鬼综合88| 日韩欧美无线在码|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青娱乐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 欧美ol丝袜高跟秘书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一蜜桃| 三上悠亚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性天天影院欧美狂野|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喷| 日本免费一二区在线电影|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丶| 爽好大快深点一视频| 午夜在线播放免费高清观看| 里番库全彩本子彩色h可知子 | 九九热爱视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