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春耕 全國棉花整地播種陸續展開
今天(4月1日),中國棉花協會制定的《“中國棉花”可持續生產》團體標準正式實施,這是國內第一個棉花可持續生產方面的標準。
中國棉花可持續生產標準今天正式實施
《“中國棉花”可持續生產》團體標準主要包括棉花可持續生產、資源與環境保護、質量與可追溯性、職業健康與安全等重點內容。
與單純棉花生產技術標準不同的是,在可持續生產環節中,標準更加關注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地膜等化學品的管理和使用;在資源與環境保護環節,更關注水、土壤健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溫室氣體減排等方面。
中國棉花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也是世界紡織大國。從事棉花、棉紡及上下游產業的棉農和產業工人有一億六千萬多人,遍布西北內陸棉區、黃河流域棉區和長江流域棉區等地。《“中國棉花”可持續生產》團體標準在以上地區先后開展試點,并吸納了首批6家生產端合作伙伴。
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王建紅:在上一個棉花年度,按照項目可持續生產規范生產皮棉近9萬噸。項目包括環境友好、品質優良和全程可追溯這些理念,通過自己的可持續項目和標準,來更好地維護我國棉農和紡織產業從業者的利益。
科技助力春耕 全國棉花整地播種陸續展開
眼下,全國棉花整地播種陸續展開。
作為棉花播種前的重要一步,今年中央加大高標準棉田建設,讓“小條田”“補丁田”連接成片變大田,棉農種田更有盼頭。
在新疆喀什地區巴楚縣的2萬畝棉田里,多臺挖掘機、推土機、拖拉機正在廣袤的田野里平整作業,棉田凹凸不平的土地被削高填低、集中連片。
巴楚是南疆重要產棉區,從2018年至今,在財政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支持下,中國供銷集團公司累計投入1600萬元“新網工程”專項資金,對巴楚縣開展“平土地、鋪滴灌、建設施”高標準棉田集中改造,把300多塊零散地塊整合成約30塊連片土地,實現了棉田全程機械化作業和高效節水灌溉。
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時配套節水滴灌技術,解決了“用水”之爭。根據棉花和其他農作物的需求,當地采取精準滴施肥料到作物根部,節約用水、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增產增收。
中農集團新疆分公司農服部農藝師 李衛東:(每畝)節水50%以上,節約水電費100元左右。
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截至目前,巴楚縣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40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近四分之一。
中棉集團新疆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 郭希海:今年,我們還計劃在南疆幾個棉花主產縣繼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棉農免費提供測土配方及施肥方案。
中國棉花協會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全國植棉意向面積為4317.6萬畝。分區域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種植面積趨于穩定,新疆棉區意向面積同比增長2%。各地正加大科技服務力度,確保棉花播種工作順利進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