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之后,冰雪經濟這樣開啟新篇
【熱點關注】
作者:邱靈(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研究所副研究員)
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精彩落幕,不僅為新冠肺炎疫情困擾下的世界注入了強大信心和力量,也拉開了我國冰雪經濟發展的時代序幕。當前,要借勢冬奧“春風”,積極探索“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全面開啟我國冰雪經濟發展新篇章。
“冷資源”變身“熱產業”:冰雪經濟新格局加快形成
冰雪經濟新體系初步建立。伴隨冬奧賽事舉辦,我國居民在冰雪運動方面消費有所增加,以冰雪旅游為主導的傳統冰雪資源開發模式向“冰雪+”多元化、全鏈條發展,以冰雪旅游、冰雪文化等為核心的冰雪經濟新體系初步形成。例如,以冰雪為活動背景和消費場景的本地游、周邊游持續升溫,推動冰雪旅游、冰雪體育、冰雪文化等業態深度融合。又如,以冰雪旅游和冰雪體育為引領,冰雪裝備制造本土化水平持續提升。壓雪車等冰雪場地裝備填補國內空白,冰雪硬度和粒徑測量儀等賽道監測設備實現國產化。
冰雪經濟新空間有效拓展。隨著冰雪運動廣泛開展,我國冰雪經濟空間格局打破“難進山海關”局限,從此前的東北、京津冀、新疆“三足鼎立”,轉向“南展西擴東進”。2018至2021年我國建成的較大規模冰雪項目投資近萬億元,東北、華北、西北等“三北”地區吸納投資占比47.9%,西南、華南、華中、華東等其余四區吸納投資占比達到52.1%。截至2021年1月,全國已有654塊標準冰場、803個室內外各類滑雪場,覆蓋30個省份,較2015年增幅分別達317%和41%。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加快,一些老工業城市借勢冬奧變身“冰雪城”。
冰雪經濟新機制釋放活力。冬奧籌辦工作有力推動冰雪場地建設、冰雪科技研發、冰雪人才招引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為我國冰雪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例如,突破專業體育場館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建設模式,目前冰雪領域社會投資額占比超過八成。又如,強化科技與奧運的有效結合,在氣象預測、賽道場館建造運維、運動技能優化、訓練基地建設、8k數字轉播等冬奧特殊場景實現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
“成長的煩惱”待解決:冰雪經濟發展不充分
我國冰雪運動起步較晚,與冰雪強國建設目標尚有差距,需要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總體水平有待提升。一是產業鏈條較短。當前我國冰雪產品譜系不夠健全,滑雪產業收入主要來自滑雪場地及設施器材出租、衍生旅游業等。冰雪裝備以冰鞋雪靴、運動服飾為主,且附加值不高,本土高端冰雪裝備品牌有待打造,關鍵環節國際競爭力亟須提升。二是產品結構不夠優化。大多以滑雪運動體驗為主,休閑度假型旅游項目較少,四季旅游產品尚未形成體系。三是存在區域同質化現象。一些地方的冰雪項目特色不足、創意不夠,流于一般化的冰燈世界、冰雪會展等內容,容易造成游客審美疲勞,難以很好地激發潛在消費人群投身熱情。
體制機制尚不健全。一是管理體制機制不夠順暢。冰雪資源之間存在一定的分割管理、相互牽制現象,缺乏統籌協調,相關系統與地方政府規劃及管理時缺乏聯動機制。二是政府與市場邊界有待厘清。當前,產業政策過于強調政府作用,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分工協作推進機制尚未形成,冰雪運動發展包括冰雪賽事運營的職業化、市場化、國際化水平不高。三是缺少統計支撐。冰雪經濟的基礎數據和常態化統計措施還較為欠缺,難以支撐定期統計監測和科學分析。
發展要素存在制約。一是土地瓶頸制約。冰雪項目受國土空間規劃及生態紅線管控約束突出,新建或擴建滑雪場大多涉及林地使用問題,批復手續辦理周期長、獲取難度大。索道、纜車等冰雪場地設施實際占地面積小,難以滿足成片供地要求。二是人才制約。冰雪教育培訓尚未形成體系,從事冰雪人才培養的高等院校偏少,場館運營管理、裝備研發制造等人才短缺,冰雪人才流動性大。職業發展前景不明朗,權益保障不到位等進一步加劇了人才供求失衡。三是資金制約。冰雪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由于開發機制相對落后,市場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良好商業模式和資本運營業態。
發展環境亟待改善。一是交通設施短板。適應冰雪旅游目的地發展的航空、鐵路、公路等較為落后,低空飛行基地、自駕車營地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待提升,游客出行時間成本亟待降低。二是場地設施不足。社會資本參與滑雪場、冰上運動場館建設積極性仍然不高,建設運營標準和制度缺失,綜合服務設施滯后。三是營商環境不優。部分地區應優化環境,吸引游客,推動招商引資。四是大眾普及率較低。冰雪運動仍屬高端消費,缺乏深厚的群眾參與基礎,加上“畏冷”情緒普遍存在,大眾冰雪消費市場潛能尚未充分釋放。
四點發力,推動“冰天雪地”變身“金山銀山”
當前應加快布局適應現代冰雪經濟發展的前瞻性制度框架,全面開啟我國冰雪經濟發展新篇章。
加強統籌規劃。制定國家層面冰雪經濟發展戰略或規劃,明確近中遠期發展的重點方向和突破口。深化冰雪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冰雪旅游、裝備、教育等融合發展,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冰雪經濟體系。強化特色發展和錯位競爭,推動冰雪資源優勢與避暑康養、體育健身、邊境風情等特色功能深度融合,打造跨省區精品旅游線路,形成春夏秋冬四季均衡發展新局面。
創新體制機制。支持地方建設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在冰雪場館建設運營、冰雪旅游四季聯動等方面先行先試,率先打造全球性冰雪經濟發展新增長極。探索共建跨境冰雪旅游合作示范區,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攜手發展冰雪絲路經濟,聯合打造跨境冰雪旅游產品和“網紅”打卡線路。推進森工、農墾改革,完善與地方政府合作聯動機制。推動建立冰雪經濟統計體系,加強統計監測和預警預判。
加大政策支持。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加大公益性冰雪設施投入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滑雪綜合體、冰上運動中心等冰雪設施建設。建立政府與市場協同機制,支持北方有條件地區率先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滑雪大區,在南方地區建設室內冰雪場館,形成“南方練習冰雪、北方體驗冰雪”互動發展格局。創新冰雪產業用地分類管理,探索實施點狀供地政策,優化用地手續流程。加強冰雪教育培訓,構建冰雪人才體系。
優化發展環境。推動冰雪競技場館和學校場地向社會開放,提升冰雪場地運營能力和綜合利用水平。推動冰雪經濟配套設施提檔升級,強化航空、高鐵、公路高效銜接的冰雪交通建設,構建體驗友好型服務體系,提升保障能力。完善冰雪消費支持舉措,提升冰雪旅游國際吸引力,營造支持發展冰雪經濟的社會氛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