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政策托起好日子
【我們的新時代】
講述人: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余靜
馬鬃嶺陰面的積雪還沒融盡,春天已經到了大灣。
晌午,暖陽灑滿了郝舒平家的小院,一看到我來了,她家的小白狗搖著尾巴飛奔過來,表示對“老朋友”的歡迎。聽到動靜,郝舒平從堂屋走了出來。對,是“走”出來的。
今年59歲的郝舒平,因腦炎后遺癥曾在床上癱了33年,“走”路全靠挪凳子,一年要挪壞兩個。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在幫扶單位金寨縣中醫院的聯絡下,她先后5次赴京手術,全身關節“換了個遍”,花了70多萬元,自己一分錢沒掏。如今,她已能下地采茶了,用她的話說,就是“沒有共產黨,怕是連飯都吃不上嘴喲!”
陳思念已經上小學了。2015年,我第一次見到這個留著“蘑菇頭”的可愛女孩。可當我撩開她的頭發,我的心卻碎了……她的耳廓僅有小拇指甲蓋那么大。那時她才4歲,還意識不到未來會怎樣,而我卻憂心忡忡。在各項醫療扶貧政策幫助下,她最終免費換上了人工耳廓,這對一個女孩的一生改變多么大呀!
還有習近平總書記去過的汪能保家。幾年前,汪能保罹患胃癌,花了12萬元手術,而自己只掏了1萬元不到,這得益于普惠性質的“351”政策(即貧困戶在縣域內、市級、省級醫療機構就診,個人年度累計自付費用分別不超過3000元、5000元和1萬元)和“180”政策(即貧困戶慢性病患者一個年度內門診醫藥費用,經基本醫保報銷后,剩余合規費用由補充醫保再報銷80%)。“多虧這些好政策,把我的好日子托得穩穩的。”汪能保不禁感嘆。
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期,我們堅決不讓一戶村民因病返貧。
“嫁”給大灣,我無怨無悔。當年我承諾,只要一戶不脫貧,我們堅決不撤崗。現在,我愿繼續為實現鄉村振興不懈奮斗,不達目的不罷休!
(光明日報記者丁一鳴、常河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