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學:科技助農 點“綠”城鄉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包海霞 劉博
蠟染之鄉,郁郁藍草。在貴州黔南州的三都、丹寨、獨山等地,農民大面積種植藍草。近年來,常州大學城鄉礦山研究院教師紀俊玲進一步挖掘藍草的衍生價值,聯合師生組建常州大學印染團隊,研發出紅、黃、藍、紫、綠、棕等色系的成套植物染料工業化量產技術,幫助黔東南地區1406戶農民家庭實現脫貧。
通過成立跨學科團隊、培養生態建設人才以及建立企校合作新機制,圍繞生物質資源高質化利用技術,服務地方和企業綠色發展,常州大學成功開辟出一條高水平大學建設的特色發展之路。
跨學科團隊提供技術支撐
常州大學黨委書記陳群介紹:“近年來,‘碳達峰’‘碳中和’等戰略釋放出生物領域發展和技術應用的機遇。常州大學及時抓住這些機遇,打通學科壁壘,形成了一批由優勢學科和新興學科相交叉的學科群,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關鍵領域進行攻關,增強源頭創新與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
常州大學在跨學科團隊建設上下功夫。學校挖掘石油化工、環境、材料等多學科優勢資源,通過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成立城鄉礦山研究院,并以此為基礎獲批“生物質高效煉制及高質化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江蘇省生物質資源高質化利用高價值專利培育示范中心”。
如何進一步提升養豬產業效益?這是河南省南陽牧原肉食綜合體公司長久以來面臨的生產難題。“我們助力南陽牧原公司構建規模化立體養殖工程,實現由‘棚內飼養’到‘立體養殖’的創新性轉變。”城鄉礦山研究院研究員雷廷宙介紹,該工程實施后,年產沼氣為園區提供1400萬度電,年產有機肥替代化肥可減碳4.7萬噸。單位土地面積承載生豬養殖量增長30倍以上,實現了能源效益、減碳效益、經濟效益的全方位提升。
生態建設人才助力脫貧攻堅
常州大學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一重點,聚焦生物質資源高質化利用領域高素質應用人才培養。通過教學研修、專題培訓等多渠道提升教師的學科應用能力,完善教師到行業、企業掛職鍛煉制度,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將人才培養與生物質資源利用深度融合。
常州大學商學院畢業生龔亮的創業之路,從他的創新創業導師、常州大學教授徐德鋒身上得到了伸展。龔亮在校時即了解到質量最佳的姜黃產自他的老家四川,但由于缺乏技術指導和銷售渠道,姜黃的產值一直停留在較低水平。徐德鋒從事生物質資源利用研發已有六七年,在該領域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龔亮立即加入了徐德鋒的團隊。
“在徐教授的指導下,我們聯合同校學生組建了金色蜀姜團隊。在傳統姜黃加工工藝基礎上,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質資源高質化技術,研發出了有保肝護肝和解酒功效的蜀姜肽片和具有AR靶向的姜黃祛痘膏兩種姜黃產品。”作為團隊負責人,龔亮還進一步提出了創業規劃設想,未來將打造一條姜黃產業鏈。
如今,手握6項發明專利的金色蜀姜團隊在川西貧困地區犍為縣注冊成立了蜀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產品銷售和技術支持依托常州大學平臺,辦公地點設在犍為縣鐵爐鄉安南村。公司成立1個月就接到了3筆大訂單,與30家農戶達成購銷協議,戶均增收2500元。”龔亮對前景充滿信心。
校企合作聯盟推進助農行動
為積極推動資源與環境領域科技創新與產業的健康發展,常州大學聯合20多所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40多家企業,組建了國內首家城鄉礦山產學研合作聯盟。通過產學研等各方力量的深度融合,聯盟聚焦城鄉固廢循環經濟,以科技助農為突破口,促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
西安新天地草業股份有限公司項目是城鄉礦山產學研合作聯盟取得成功實效的代表性項目之一。該公司具備生物質技術應用的設備基礎,但在技術研發上欠缺關鍵核心技術。聯盟積極組建以陳勇院士和謝克昌院士為牽頭人的校企聯合團隊,合力攻破技術難關。
在院士團隊指導下,以玉米、小麥秸稈高效飼料化利用技術為突破口,西安新天地草業股份有限公司已擁有15項核心專利,形成了集菌劑生產、飼料加工、肉羊養殖、有機肥產銷為一體的循環產業布局。短短幾年間,已為當地農戶分紅21萬元,秸稈利用帶動農戶增收40余萬元。
常州大學校長蔣軍成表示,站在“十四五”新起點上,學校將抓住高水平大學建設重要機遇,聚焦生物質資源高質化利用,緊緊抓住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這一關鍵,全面加快學校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以全新姿態開啟高水平大學建設新征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