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時政

      【專家學者看兩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村金融大有可為

      發布時間:2022-03-03 09:58:00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三農”工作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中之重。國務院日前發布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簡稱《規劃》)提到要“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開發一批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推進農業保險提標擴面”。近日下發的一號文件也強調要“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明確“支持各類金融機構探索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中長期信貸模式”。

        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規劃》和一號文件的連續公布,顯示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鄉村振興和農村金融的高度重視。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現狀如何,面臨哪些困境,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模式應該如何創新?就此,光明網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鞠榮華教授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道阻且長

        Q1:從一定程度上講,普惠金融相對成本高,需要政府在征信體系、擔保體系、財政政策補貼、稅收優惠、金融容忍度等方面建立相應的配套機制。當下我們的配套機制建設現狀如何?有何需要待完善的地方?

        鞠榮華:目前,我國普惠金融服務成本較高仍然是限制普惠金融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為降低普惠金融服務的成本,政府在征信體系、擔保體系、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金融風險容忍度等方面,已經建立了相應的配套機制。

        在征信體系方面:一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推動建設的全國集中統一的金融信用信息數據庫覆蓋面更加廣泛,收錄了每一個有信用活動的個人和機構的信貸信息數據。二是金融信用信息數據庫更加豐富,社保、公積金、環保、欠稅、民事裁決與執行等公共信息也被納入收錄范圍。

        在擔保體系方面:一是初步建成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成立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各地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也組建完畢。二是財政部聯合有意愿的金融機構共同出資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通過股權投資、再擔保等方式,支持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發展壯大。三是拓寬農村信貸中的抵、質押品范圍。支持金融機構發放“兩權”(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生物資產抵押貸款、設備抵押貸款、倉單質押貸款等,有效緩解農村貸款抵、質押品缺乏的困境。

        在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方面:一是對農村金融機構進行定向費用補貼。二是對涉農金融機構發放農戶小額貸款實行營業稅和所得稅優惠。三是對各省的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進行獎補,用于支小支農貸款貼息和風險補償、以及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涉農業務降費獎補、資本金補充、風險補償等。

        在監管和貨幣政策支持方面:一是提高金融風險容忍度。如在監管評級方面提高了“三農”貸款不良率的容忍標準;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逐步提高發放信用貸款的比重。二是通過貨幣政策支持金融機構的涉農資金投入,如利用存款準備金率、支農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增加對涉農金融機構和涉農金融業務的資金支持。

        但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的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制度配套方面仍需進一步完善。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提高普惠金融的深度和廣度。本土化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多元化,它們可以依靠本地信用基礎,提供非傳統的金融服務,降低弱勢群體獲得金融服務的門檻。也要推進大機構業務下沉。鄉村振興需要各類金融機構的支持,大銀行應成立內設的普惠金融部門,創新服務模式,深化金融服務層次。同時,大銀行還可以作為批發機構為小金融機構提供服務,滿足其資金、技術方面的需求,增強其普惠金融的服務能力。

        其次,要建立普惠金融的長效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銀行業機構的資金主要來自存款人,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盈利是它們的本分。近年來支持農村金融的政策配套越來越完善,但農村地區,尤其是落后農村地區地方性法人機構的存貸比和整個農村地區的三農貸款余額占比卻沒有上升,甚至呈下降趨勢,這說明“三農”信貸比較效益低下。因此,鄉村振興要想得到長期穩定的信貸資金支持,需要政府在財稅、貨幣政策支持方面進一步理順機制、增加力度,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普惠金融的長效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

        農村普惠金融服務亟需有力高效的信息技術支撐

        Q2:從實踐來看,足額、便捷、便宜的全覆蓋無死角普惠金融服務目標尚未實現,尤其是在鄉村地區。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蓬勃發展,您覺得“十四五”期間該如何結合鄉村振興的要求,借助信息技術更好地提供有效的普惠金融服務?

        鞠榮華:近年來,我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農村普惠金融帶來了發展契機。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數字技術,我國普惠金融逐步實現了商業可持續、成本可負擔,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與便捷性,數字普惠金融實踐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十四五”期間,信息技術的使用在推進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方面大有可為。

        首先,應借助信息技術提升農村金融需求。一是充分利用新媒體等平臺開展數字金融主題教育,提升農戶金融素養,從主觀層面提升農戶的金融需求;二是應加強對數字金融場景應用的教育和指導,提升農戶對數字普惠金融的認識和使用程度;三是金融機構可以在普惠金融產品中融入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為農戶提供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其次,應借助信息技術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一是傳統的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要加快數字金融創新,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金融服務體系。二是鼓勵金融機構參與涉農電商體系建設,增強交易場景和產業鏈金融基礎數據的處理能力,為涉農產業鏈的市場主體提供金融支持,實現農業生產、物流、金融等與電商平臺的有機融合,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

        再次,應借助信息技術加強信用體系建設。通過大數據和互聯網建立農戶金融信用信息數據庫,將更多的農村居民納入國家征信體系,鼓勵金融機構和有資質的互聯網平臺等進行信息共享,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要適應鄉村振興需要

        Q3: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脫貧攻堅后期產業扶持政策的支持,農牧業特色產業發展環境不斷轉好,生產經營范圍由單一化向集約化轉變,金融需求也將由原來的“小、頻、快”向規模化、多元化需求轉變。對此,我們應該如何主動適應農村金融需求變化,推進鄉村振興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

        鞠榮華:近年來,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農民就業渠道不斷拓寬,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三農”領域的金融需求也在發生轉變。作為資金需求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需求額度不斷增加,一些帶有半公共品屬性的大型投資項目不斷增加,農民的理財和支付需求不斷增加。此外,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金融需求也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針對這一系列的新特征,適應鄉村振興戰略的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亟待創新。

        一是進一步盤活農村資產,在試點“兩權”抵押貸款的基礎上,基于農業保險和農村倉儲設施的完善,積極開發生物資產抵押貸款和倉單質押貸款等產品,拓寬抵、質押品范圍。二是建立擔保機構風險補償的長效機制、豐富農業信貸擔保的業務品種,提高農業信貸擔保服務體系的帶動能力。三是充分利用村兩委的本土信息和治理能力,協助金融機構開展鄉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四是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網點、設施的覆蓋率,降低農民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金融服務的費率水平,提高農村金融需求主體的金融服務可得性和滿意度。五是根據各地農業農村資源的實際情況,設計個性化、針對性強的鄉村振興金融產品和綜合性服務。

        完善配套機制,推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發展更可持續

        Q4:我們期待能夠建立起既符合金融市場規律、金融法規制度要求,又符合農業農村需求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您覺得從大型涉農商業性金融機構到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該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最終切實助力鄉村振興?

        鞠榮華:鄉村振興是一項宏偉事業,需要來自整個金融體系的支持。要推動各類銀行業機構將服務農村實體經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供差異化的涉農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斷健全符合鄉村振興需求的農村金融體系。

        大型銀行業機構提供金融服務時應主動發揮規模優勢,更好地對接農村地區對于產業融合發展、補短板等方面的金融需求,重點支持農村三大產業融合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大規模資金需求,不斷提升大型銀行“三農”貸款余額占貸款余額總額的比重。目前,農行、郵儲、建行、工行等全國性大型商業銀行,都已經設置了負責“三農”金融或鄉村振興金融的專業部門。可以考慮安排國有大行與經濟欠發達的省份結對子,進行對口支援,以便更有效地制定個性化的鄉村振興金融支持戰略。

        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更能夠助推普惠金融服務。農商行等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一直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它們決策靈活,應成為金融創新的主要力量,可根據當地農村經濟的特點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努力滿足農村地區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它們在農村地區有更多的實體網點,可承載更多的服務功能,更好地提高農村金融需求主體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此外,地方性金融機構應在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本地信貸業務,努力把資金留在當地,盡量防止通過上存上級聯社的方式導致本地資金外流。

        大型銀行業機構和地方性銀行業機構在支持鄉村振興事業中應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既合作,又競爭,發揮“1+1>2”的協同效果。但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是銀行業機構必須遵守的經營原則,政府應合理利用財稅政策和貨幣政策等激勵支持措施,科學設置考核指標,使整個農村金融體系形成合力,為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標發揮最大作用。(光明網記者鄭芳芳采訪整理)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女神校花乳环调教|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 又大又粗又长视频| 欧美精品www|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视频|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秋霞 | 色吧亚洲欧美另类| 国产精品影音先锋| 一本大道高清香蕉中文大在线| 日韩小视频在线| 亚洲日韩欧美综合| 米兰厉云封免费阅读完结| 国产女人的高潮大叫毛片| 4jzbtv四季彩app下载| 好看的国产精品|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53|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中文字幕电影二|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精品极品三级久久久久| 国产区在线视频| 日本aⅴ日本高清视频影片www| 国模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播放| 无码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五月婷婷丁香久久| 欧美成人怡红院在线观看| 今天免费中文字幕视频| 精品无码中出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欧美疯狂ⅹbbbb另类|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A级毛片成人网站免费看| 影音先锋男人看片资源|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男男车车的车车网站免费| 国产chinese男同志movie外卖| 黄色一级片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