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挑戰為機遇
作者:許憲春(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劉婉琪(西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從解決“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解決“落后的社會生產”問題到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適應了我國發展的階段性要求,需緊緊圍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牢牢聚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包容性發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
當前,實現平衡性、協調性和包容性發展需直面以下幾個挑戰。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區域差距有待進一步縮小。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我國區域發展協調性逐漸增強。但由于自然環境的制約,以及經濟基礎、產業結構、經濟開放程度、人力資本等方面的差異,東中西部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增速換擋和結構調整壓力。一方面,個別區域發展動能不足,加之經濟結構不夠完善,轉型升級難度較大;另一方面,一些地區人口增長相對緩慢,再加上勞動力流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地區發展差距。
二是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依然明顯,相對貧困治理長效機制建設任重道遠。近年來,我國堅持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2020年底如期消除絕對貧困,但現階段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相對貧困治理長效機制建設任重道遠。我國城鄉之間特別是收入、消費、社會保障、公共資源配置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農民工難以市民化,如戶籍制度、農民工權利保障制度等不夠完善,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實現市民化的成本較高;另一方面,城鄉居民享有社會權利不對等,公共服務資源分配不夠均衡,特別是社會保障(如醫療和養老)、教育等領域。
三是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收入分配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收入分配領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完善生產要素為基礎的分配機制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基尼系數總體上呈下降趨勢,通過一系列宏觀調控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措施,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但是,分區域來看,由于我國各區域自身經濟基礎、產業結構等存在差異,造成區域間收入水平不均衡。同時,居民收入來源結構存在一定問題,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占比較低,2020年僅為2.4%。
因此,推進共同富裕必須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高質量發展。
一是堅持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發揮先富帶動后富效應。結合各地區的區位特征,精準施策,發揮地區比較優勢的同時,努力補上發展短板,構建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鼓勵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地區,在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發揮示范作用,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貢獻;加大力度扶持欠發達地區和老少邊地區,在資金投入和政策上適當向其傾斜,提升后富區域的發展能力;打破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壁壘,鼓勵各地區加強產業合作、資源互補、人才交流,促進區域發展的協同和聯動。
二是有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我國城鄉融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逐步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重點監測收入支出狀況、“兩不愁三保障”等,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大力推進鄉村建設行動,有效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和制度統一,增加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服務供給。同時,應著力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一方面,地方政府應建立良好的農村就業環境,加強與科研機構、高校的合作,更好地吸引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應創新金融支農模式,緩解農民工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引導資金向農村市場流動。
三是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健全收入分配制度,發揮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的調節作用。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減少間接稅的比重,提高直接稅的比重,同時需要引入調節收入分配的稅種,如財產稅等;繼續提高對相對貧困人口的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提高低保水平,做到應保盡保,將低保制度與緩解相對貧困的戰略相銜接,使其在縮小收入差距上發揮更大作用;發揮第三次分配在相對貧困治理過程中的作用,側重以慈善方式做好再分配的有益補充。由于目前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并不完善,慈善機構的作用并未發揮預期效果,需加大力度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健全工作體系,以有效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