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楊家嶺的春天》升級再上演 邀請“老魯藝”藝術家現場觀演
原標題:舞劇《楊家嶺的春天》升級再上演
舞臺上燈光亮起,寶塔屹立的延安風景映入眼簾。在民族危亡的吶喊聲中,手拿小提琴的音樂家、帶著芭蕾舞鞋的舞蹈家、懷揣稿紙的文學家、緊握刻刀的美術家與無數有志青年一道,共同奔赴革命圣地,紅色沃土上,如火如荼的文藝春天熱烈綻放……日前,國家大劇院、北京舞蹈學院聯合出品的原創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在北京藝術中心結束了又一輪演出。
2022年,《楊家嶺的春天》作為當年“大戲看北京”展演季的開幕大戲,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亮相。作品集結了編劇許銳,總導演張曉梅、張云峰,作曲程遠、謝鵬等一線主創藝術家,由國家大劇院BDA青年舞團、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和創意學院共同參與創演。亮相北京藝術中心的《楊家嶺的春天》是全面打磨提升后的版本,這次演出,主創團隊專程邀請“老魯藝”的藝術家來到演出現場。
《楊家嶺的春天》以舞入畫、以畫代舞,剛勁有力的延安木刻版畫是全作的創意源頭、重要素材和串聯線索。延安革命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劉妮曾在延安魯藝文化中心工作,《楊家嶺的春天》劇組赴魯藝采風時,劉妮想了很久,決定以版畫為中心進行講解,“版畫再現的是延安時代,版畫的藝術精神就是延安文藝的精神。”
《楊家嶺的春天》從古元、彥涵、計桂森等版畫先驅的10余副經典作品中汲取了豐富的靈感。魯藝后代、彥涵美術館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李軍把彥涵版畫《當敵人搜山時》真跡帶到現場,分享了這件作品凝刻的故事:日軍對太行山八路軍根據地進行大掃蕩時,彥涵在突圍中看到八路軍戰士與民兵一起埋下地雷,他們將婦女老少轉移進深山峽谷中,騰出手來準備與敵人戰斗——這件作品,正是劇中“以筆為槍”這段劇情的取材之處。
在內容主旨上,《楊家嶺的春天》聚焦于文藝工作者的轉變,在80多年前的延安,他們投身于火熱的生活與革命實踐,創作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藝術經典。第一代歌劇《白毛女》“喜兒”的扮演者孟于已經102歲高齡,是那個“文藝春天”的親歷者,一頭銀發的她望著眼前朝氣蓬勃的孩子們,勉勵道:“希望年輕的同志們再繼續下去,要努力、要認真,要創作出人民最喜愛的節目來。”著名舞蹈教育家、美學家呂藝生的藝術生涯也深受延安精神、魯藝精神的沁潤,“能夠感受到這一代的青年們接續延安文藝的種子走到今天,走到未來,這是我最激動的地方。”
接下來,《楊家嶺的春天》將于5月再次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本報記者 高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