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將構建三條韌性支撐環
原標題:本市將構建三條韌性支撐環
記者近日從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獲悉,《北京市韌性城市空間專項規劃(2022年—2035年)》已獲市政府批復。《規劃》提出,完善城市開敞空間系統,依托城市公園環、郊野公園環、環首都森林濕地公園環和重要的生命線環廊,構建三條韌性支撐環,不斷提高城市有效應對重大風險災害和不確定性的綜合能力。
建設三環八廊多支點體系
韌性城市是具備在逆變環境中承受、適應和快速恢復能力的城市,是安全發展的新范式。2021年,本市發布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從四個維度明確了78類任務分工。此次發布的《規劃》提出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應急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基本原則和目標要求。
《規劃》提出,作為超大城市,北京要構建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的韌性城市空間分區。其中,在市域層面,要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統籌生態網絡、防災網絡和生命線系統,完善城市開敞空間與區域性防災設施,構建“三環八廊多支點”的市域韌性城市支撐體系。
“三環”即三條韌性支撐環,依托城市公園環、郊野公園環、環首都森林濕地公園環和重要的生命線環廊,構建首都功能保障環、城市運行支撐環和京津冀協同聯絡環;“八廊”為綜合區域性戰略資源供給通道、國家綜合立體交通主骨架,包括京唐秦走廊、京津走廊、京雄走廊等;“多支點”則是由全國及區域交通樞紐、重大能源設施、物流基地、綜合應急救援基地等關鍵設施組成。
建設分布式的韌性城市組團是《規劃》的亮點之一。本市劃分出39個韌性城市組團,各區有若干個組團。這些組團災時能發揮綜合防范應對、居民基本生活條件保障、區域聯合互助支撐作用。
副中心打造韌性城市示范區
結合“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北京城市空間結構,《規劃》提出差異化的韌性能力建設內容。
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區重點加強城市防災減災能力與應急指揮能力建設,保障安全、優良的政務環境;中心城區重點強化城市安全設施建設,加強生命線系統安全運行保障,保障城市災時基本功能正常運行;城市副中心充分發揮“一翼”的示范帶動作用,重點提升工程防御能力和社會應對能力,打造韌性城市示范區。
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重點通過有機更新,保護歷史文脈延續,保障政治、文化、國際交往功能正常運轉;多點地區充分發揮國際航空樞紐、區域物流基地及區域門戶優勢,構建具有自給自足、互聯互助能力的韌性空間圈層;生態涵養區強化資源戰略儲備,災時保障水源、能源的有效儲備與供應。
《規劃》提出,到2035年,全面形成兼具維持力和恢復力的韌性城市空間格局,城市安全薄弱地區基本消除,應對極端災害風險的韌性能力全面提升。
社區公園要實現“平急兩用”
《規劃》提出,依托“一刻鐘社區服務圈”,按照1000米至1500米范圍,構建以社區為主體的韌性基本空間分區,形成能夠自適應、自組織、自協調的基層防線。
社區公園、健身場地、學校操場等,平時滿足休閑、娛樂、教學等需要,災時可提供避難空間,發揮就近防災避險的作用。在消防、警務、避難場所基礎上,整合超市、菜站、藥店等各類設施,做好“平災結合、平急兩用”轉化。
《規劃》還提倡家庭—社區—組團每個層級負責三天物資供應,持續健全應急物資儲備目錄、標準。逐步建立、定期更新《北京市居民家庭應急物資儲備清單》。通過家庭儲備方式,在災害發生前期緩解全市醫藥物資需求壓力;引導單位和家庭常態化儲備適量應急物資。
災后恢復重建方面,《規劃》明確,抓緊開展水毀工程修復及能力提升;推進城市內澇防治,推廣建設透水式道路、下沉式綠地等海綿設施,讓雨水“留得下、排得出”。實施首都西部生態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實施災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重點提升應急避險轉移能力;加快通信體系建設等。
名詞解釋
何為韌性支撐環?
韌性支撐環作為城市內部資源要素流動、圈層空間聯系的重要載體,是韌性城市支撐體系中的重要紐帶空間,可起到維持城市安全運行、支撐城市快速恢復、實現圈層聯動互助、預留備份彈性空間的作用。本報記者 陳雪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