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山西使命】在發展中保護 在保護中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關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親自擘畫、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動員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為我省進一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山西指明了方向。
山西作為黃河中游重要省份,將繼續全方位、多層次深化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高起點、高標準謀劃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建設,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和美麗山西建設為統領,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為黃河永續造福中華民族作出山西貢獻。
重點治理 打好“幾字彎”攻堅戰
黃河蜿蜒,流域面積涵蓋我省11市86縣(市、區),是全國“三屏四區”生態安全格局中黃河重點生態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不利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事,堅決不能做。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組織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推進國家公園建設。近年來我省全域規劃、突出重點,大手筆大力度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統籌布局國土綠化、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礦山生態修復等項目,出臺推進“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機制,全力提升流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承載力。
政策體系為先,提升綠色擔當。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山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山西省“十四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等,啟動編制《山西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壓實各級林長、河湖長責任,為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科學綠化為基,擴大綠色增量。堅持把黃河流域作為生態建設的主戰場,持續向未成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要面積,向中幼林地要質量、要碳匯,不斷增加區域森林面積、提高沿黃森林質量。“十四五”以來流域內累計完成營造林1103萬畝,完成草原修復和改良121.1萬畝,人工造林規模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沿黃19縣(市)實現基本綠化,截至2021年底流域內森林覆蓋率達22.16%。
堅守底線為本,鞏固綠色存量。頒布實施《山西省永久性生態公益林保護條例》《山西省濕地保護條例》,流域內4084萬畝永久性生態公益林和64.2萬畝濕地得到立法保護。完善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全力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建設,牽頭起草了《太行山國家公園創建方案》,國家公園創建邁出實質性步伐。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確保重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得到全面保護,我省華北豹數量增加,成為全國分布最多的省份。
今后幾年,我省將把生態修復任務集中向“三北”工程區傾斜,儲備一大批入庫有方向、出庫能立項的優質項目,實施百萬畝未成林管護項目,突出抓好退耕還林成果鞏固,堅決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
綜合施策 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初春的傍晚,夕陽斜照,天空紅暈盡染,汾河太原段碧波蕩漾,兩岸長達85公里的自行車道潔凈如新,“一泓碧水穿城過,河畔彩帶映春色”的美景讓游玩的群眾紛紛感嘆,今天的太原天更藍了、水更清了、景更美了。
一份最新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93.6%,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汾河流域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80.9%,同比提升19%,汾河入黃口斷面從2023年8月至12月,單月水質全部達到地表水Ⅲ類優良標準,創歷史最好成績。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加強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四次親臨山西考察調研,先后提出“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要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的美景,讓一泓清水入黃河”等重要指示,為我省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保護好汾河母親河提供了根本遵循。
汾河是山西的母親河,也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近年來,我省牢記領袖囑托,從《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規劃(2015—2030年)》到《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總體方案》,再到《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實施“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流域綜合治理,補齊防災基礎設施短板,汾河流域治理步入了新階段。
“一泓清水入黃河”是習近平總書記寄予山西的殷切期盼。省委、省政府把實施“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作為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抓手來謀劃實施,堅決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2023年6月8日,總投資逾千億元的“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啟動,當年工程開工率74.7%,完工率30.9%。目前工程成效初顯,黃河流域環境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水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不斷增強,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提升。10大類工程285個項目全部完工后,將實現我省黃河流域國考斷面穩定達到Ⅲ類及以上優良水質。
稷山縣翟店工業集聚區工業廢水處理工程,是2022年省政府確定的汾河流域省級水污染防治重點工程,同時,也是“一泓清水入黃河”重點工程。“項目自去年10月份投入運營以來,國考斷面(柴村橋)水質標準明顯提升,11月達到地表水Ⅱ類,提前完成了2024年6月我省汾河國考斷面(柴村橋)水質達Ⅲ類標準目標。”稷山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南選智說。
眼下,“一泓清水入黃河”的攻堅戰正在加速推進,“一泓清水入黃河”也在一步步由“大寫意”變為“實景圖”。
激活動能 構建綠色產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考察調研時指出,要“扎實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引導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山西沿黃地區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近年來,我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模式,多渠道創造生態產品,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從空中俯瞰,“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宛如一條玉帶穿行在三晉大地,連接起生態保護、全域旅游和特色產業,展現出“母親河”最美的姿態。
“每到秋季,我們就會上山采青翹。一季下來,有2萬多元的收入。”安澤縣府城鎮飛嶺村村民王燕開心地說。素有“連翹之鄉”美譽的安澤縣緊緊依托這一“金字招牌”,在黃花嶺景區建設了6000畝天然連翹精細化管理示范基地,帶動引領全縣100個優質連翹精品示范園每畝增加產值8000元,實現連翹產業生態建設、經濟發展的多元效應。
“去年春天在我們鎮舉辦的‘梨花節’讓老百姓受益了,現在生態環境變好了,家門口有了好山好水,我們‘中國酥梨之鄉’的帶動力和影響力也擴大了。這幾天我們正忙著給梨樹施肥,期待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祁縣城趙鎮修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段續斌說。
拓寬產業渠道,盤活綠色儲量。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建設思路,將木本糧油產業、木本植物藥材產業、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融入生態建設和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中。2023年度山西林特商戶在架商品775款,當年交易24.73萬筆,交易額4053.01萬元,銷量再次位居全國第一。
開發生態產品,激發綠色活力。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選擇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環境優美、康養資源豐富、基地數量多質量優、森林旅游康養產業對地域經濟轉型支撐力度較大的縣、鄉鎮、村,大力開展森林康養試點縣、鄉鎮、村建設。我省森林康養國家級試點單位達111家,左權龍泉、中條歷山、沁水太行洪谷三處基地被評定為首批中國森林康養基地。同時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市場主體投資投勞森林旅游康養產業,在更大范圍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結合。
跋山涉水,步履不停;山高水長,映照初心。我省將賡續接力,持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進一步放大綠色效應,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匯聚生態力量,惠及人民群眾,讓三晉大地更加美麗宜居。(記者張麗媛、范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