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地方

      為祖國站好每一班崗(新春走基層)

      發布時間:2024-02-18 14:26:00來源: 人民日報

        在黃海深處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島上,駐守著一個英雄連隊——北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紅色前哨雷達站”。

        等了3天,海上的風浪終于緩和下來。記者如愿坐上了去往雷達站的船。

        經過近5個小時的海上顛簸,一座碧波縈繞的島嶼浮現在眼前。下船登島,再在蜿蜒的山路上驅車20多分鐘,來到山頂。當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向我們招手,同行的人高興地喊著:“到了!到了!”

        “紅色前哨雷達站”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的連隊。1955年組建不久就移防到僅有0.03平方公里、缺土少水的圓島上。先輩們戰天斗地、堅韌不拔,創造了聞名全軍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1964年、1965年分別被空軍和國防部授予“鋼釘雷達站”“紅色前哨雷達站”榮譽稱號,1976年移防至現海島,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2次、集體二等功4次、集體三等功6次。

        碧海藍天,云飛浪卷。60多年來,一茬茬官兵扎根海島,紅色基因不變,前哨意識不減,時刻守護著祖國的空防。

        如今條件好了,但“一把土、一滴水”精神永不過時

        一座新型營房,寬廣平整的水泥硬化操場,健身房里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運動器材,火紅的燈籠掛了起來……一下車,眼前的營區,和想象中的不大一樣。

        “如今,島上的硬件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新春佳節來臨,軍營的年味濃濃。”二級上士盧春容,來雷達站已有11個年頭,見證了這些年雷達站建設的巨大變化。

        初次來站,第一件事就是參觀“紅色前哨榮譽室”。

        在這里,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件件見證歷史的實物、一面面錦旗,無聲述說著先輩們的感人事跡。置身其中,仿佛時光回到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

        榮譽室大廳陳列著一座島嶼模型。“這就是雷達站剛成立時的營區所在地,上面滿是礁石。”盧春容介紹,在陸地上,泥土俯拾即得,可在島上卻珍貴無比。

        1961年,無線電員徐承米用挎包裝了滿滿一包土上島,在海島上建起了第一塊“菜田”。后來,為了改善生存環境,無論是休假歸隊還是完成任務歸來,官兵們都會帶一袋土上島。靠著這一袋袋土,官兵們在島上建成了100多塊“巴掌田”。

        一包包土、一塊塊“田”,見證著先輩們櫛風沐雨的奮斗歷程。除了土壤貧瘠,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缺少淡水。

        每逢新戰士下連、新員調入,雷達站都會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盧春容講得最多的就是“寧可渴死,也不喝戰備用水”的故事。

        1961年,油機員左林富高燒40攝氏度,正遇連隊缺水嚴重,給養船近兩個月沒有來,他寧可干吞藥片也舍不得喝戰備用水。左林富說:“人沒水還可以堅持,但油機沒水就無法工作。”話雖樸實,字字千鈞。

        后來,雷達站移防到現在的海島上。條件有了好轉,但吃水依舊是個難題。島上地勢復雜、淡水資源有限,幾支打井隊都無功而返。該旅黨委沒有放棄,再次聘請專業人員勘測,最終在海島上打了一口297米的深井,用水難才得以緩解。官兵們在井邊鄭重豎牌,上書“林富井”。

        現在不趕上大旱,雷達站用水可以得到滿足。但節約用水的意識早已刻在每一位官兵心中:用一杯水洗漱、洗澡把水龍頭擰緊點、洗菜的水用來澆地……

        如今,海島上生活設施齊全,洗澡24小時有熱水、冬天取暖有電鍋爐,健身房、圖書室、網絡室一應俱全。

        新時代的官兵,如何賡續光榮傳統?雷達站指導員介紹,不僅在新兵下連、新干部報到“第一課”組織參觀榮譽室,而且將榮譽室向官兵開放,隨時可以參觀;開設“紅色前哨講壇”,讓官兵講述對“一把土、一滴水”精神的理解,談如何立足本職踐行……

        上島不久的戰士裴洪彪說:“如今工作生活條件好了,但‘一把土、一滴水’精神永不過時。我們要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提高打贏能力,守好海島,讓黨放心。”

        今年春節,是裴洪彪第一次在軍營過年。他說,由于工作需要,大部分官兵都留在軍營過年。為了讓官兵們過個好年,站里早早置辦好了瓜子花生、糖果飲料等年貨;和戰友們聚在一起,裁紙、研墨、寫春聯;精心組織聯歡會,自編、自排、自演節目;與家人視頻“團聚”拜年,來自遠方親人的問候傳到大家的耳中,更傳到大家的心里。

        “一家不圓萬家圓,萬家團圓心亦安。”盧春榮的一句話,說出了官兵們的心聲。

        學習是個人進步的階梯,更是戰斗力躍升的鑰匙

        夜晚,“紅色前哨圖書室”依然燈火通明。書柜上,擺放著各類書籍,黨的創新理論、黨史軍史等著作以及雷達操作類相關資料整齊排列。幾名戰士正埋頭苦讀。

        “這間圖書室不一般,不僅有上級配發、地方所贈的書,也有官兵和親友上島帶的書。”指導員介紹,多年前,受上級開展讀書活動的啟發,連隊黨支部倡導官兵“上島請帶一本書”,得到官兵們積極響應。

        外出集訓、學習歸來,帶回一本軍事、戰爭等方面的書;休假、探親歸隊前,專門到地方書店買上一本暢銷書……對于先輩來說,當年帶土上島是為了生存,昭示守島的決心。對于今天的官兵來說,帶書上島則是為了學習,實現能打勝仗的追求。

        董浩陽是在讀大學生入伍,大學期間總愛玩手機、打游戲。下連后,在連隊讀書學習氛圍的感染下,他發現自己愛上了讀書。業余時間,除了從連隊取回手機給家人打打電話,他大都泡在圖書室。3個月不到已經讀了10多本書,并寫了30多篇讀書筆記。學習既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也縮短了崗位適應期。下連3個月,他就掌握了多種雷達的操縱方式,并正式上崗擔負戰備值班任務。

        人人學習成才,爭當打贏尖兵。從節約每一滴水到值好每一班崗,從帶一把土上島到帶一本書上島,官兵在大力傳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賦予了老傳統新的時代內涵。

        學習是個人進步的階梯,更是戰斗力躍升的鑰匙。

        當年,海島條件惡劣,裝備性能差,但雷達站先輩們煤油燈下繪航線、山洞里練精兵、屋頂上架天線,創下了用老舊雷達保障擊落偵察機的赫赫戰功。

        “有了利劍在手,更要有打得贏的隊伍。”指導員說,上級黨委把這么精良的裝備放在雷達站,既是信任更是重托。

        當初新裝列陣,大家都沒有經驗。在裝備上島前,站里就派操縱骨干前往兄弟單位、研發廠家學習技術經驗。裝備一上島,針對戰備值班任務與換裝訓練同步推進的實際,積極組織戰勤人員開展換裝訓練。

        站長帶領戰勤骨干每天泡在雷達方艙,跑電路圖、記錄數據、研究操作技術。晚上圍在圖書室對照說明書等,析原理、解難題、探對策,常常學到凌晨一兩點。最終,新裝備比上級規定時間提前擔負戰備值班任務。

        一次,操縱員宋旺達、鄭佳輝隨雷達機動分隊赴某地域執行任務。雖然分隊裝備和以前單位操作的雷達一樣,但是所擔負的任務性質變了,二人一頭扎進雷達方艙,夜以繼日研究裝備。在隨后的對抗演練中,二人擔負值班任務,在“敵機”不斷進攻的緊要關頭,他們以優異成績為最后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訓練有備,兵之事也。該站堅持訓練向實戰對接、工作與打仗對表,創新“一專多能、一人多崗”訓法,人人爭做多面手,崗崗都有刀尖子,官兵至少精通2個以上專業。

        “只要組織需要,能守多久,我就守多久。”帶教師傅、守島20年的原雷達技師宋世鵬,有多次機會離開海島,但他都選擇了留下,直到前不久退休。他帶的徒弟從博士生到初中生,從70后到90后,現已遍布全旅多個單位。

        “那點點燈火,仿佛親人的目光,關心著我們,也鼓勵著我們為祖國站好每一班崗”

        對于軍人來說,過節也是“過關”。戰備,須臾不可松懈。

        旭日剛從海平面升起,夜色還未完全褪去。一聲鈴聲驟然在營區響起,劃破了山間的寧靜。戰士們迅疾奔赴戰位,開始了新的一天。

        在雷達方艙,操縱員緊盯掃描基線,凝視著屏幕上隨時可能出現的目標;電話標記員將捕捉到的每一個細微空情迅速匯入指揮信息網……官兵們整體聯動、密切協同,織起了一張密實的“天網”。

        身處祖國空防一線,責任重大,使命如山。為了讓官兵牢固樹立過節不忘戰備的意識,該站專門組織戰備演練,驗證節日期間官兵反應能力,確保官兵時刻保持高度戒備,一有任務,隨時拉得出,打得贏。

        “開機就是戰斗,值班就是打仗!”雷達站站長說,一代代海島雷達兵牢記“忠誠護衛祖國藍天”的使命,時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狀態,當好千里眼,守好東大門。

        在雷達站雷達方艙外面,掛著一張“掌握重要空情”龍虎榜,95后戰士周永平穩坐榜首。

        有一晚,周永平如往常一樣,凝望著不斷刷新的雷達屏幕。突然,雷達屏幕上一處回波跳動。見狀,他果斷上報。剎那間,警鈴響起,轉進一等戰斗值班等級,周永平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

        “這是戰斗的時刻!”說起當時的情形,周永平依舊格外激動。當時,目標在雷達屏幕上時隱時現,加之外界干擾,讓原本微弱的回波更加難以判斷。關鍵時刻,他在時任站長的指揮下,爭分奪秒地調整雷達工作模式,硬是從多個回波中確定目標。

        約10分鐘后,旅指揮所通報,這次特情處置訓練,雷達站圓滿完成任務。盡管是一次訓練任務,但成功處置復雜空情仍給周永平和戰友們帶來滿滿的成就感。

        值好每一班崗,研透每一批空情,已成為包括保障人員在內的全站官兵的自覺追求。周永平說:“每一班崗看起來簡單重復,但事關打贏,絕不能誤判任何一批空情。”

        隆冬時節,年關前后,島上氣象變化大,雨雪天氣多,保裝備、保戰備壓力更大,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戰士趙前林的思緒回到了那一年冬夜:狂風裹挾雨雪沖擊著整個海島,眼看雷達天線上的冰層越結越厚,他和戰友們手挽手沖進雪夜,奮力除冰保裝備。這一戰,便是一夜。清晨,大家費力地脫去軍大衣才發現,已經結冰的大衣竟然可以立在地上。

        雷達技師一遍又一遍檢查雷達裝備,確保節日戰備期間不出任何問題;雷達指揮員全程在位,枕戈待旦,不漏點滴空情,守護萬家團圓……島上官兵的年,也是充滿“戰味”的年。

        “我為家國,堅守戰位;組織為我,排憂解難。”雷達技師羅思文說,前不久,家屬帶著3歲大的孩子,從老家乘高鐵來探望自己。由于高鐵站離連隊有近200公里,中轉時面臨不少麻煩。機關專門派車到高鐵站接站,直接送往碼頭進行中轉,真的很貼心。

        據了解,針對雷達部隊分散偏遠、家屬來隊中轉不便的實際,該旅黨委研究制訂官兵“家屬來隊中轉站”的實施辦法,涉及交通、住宿、飲食等諸多方面,為方便家屬來隊提供暖心服務。

        當日值班結束后,走出雷達方艙,看到山腳下亮起的點點燈火。班長李響說:“那點點燈火,仿佛親人的目光,關心著我們,也鼓勵著我們為祖國站好每一班崗。”

        …………

        夕陽西下,遠方的燈塔指引著過往的船只歸港,山下一戶戶漁民家飄起裊裊炊煙。

        “洶涌的黃海,祖國的前哨……不怕沒水沒土,不怕浪打風搖……像鋼釘堅守在紅色前哨。”站在陣地的制高點環顧海島,那首傳唱了60多年的站歌再一次在耳畔響起。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性扒开双腿让男人猛进猛出| 欧美卡一卡2卡三卡4卡在线|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videos性欧美| 日本久久综合久久综合|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wwwjizzjizz| 日韩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日韩精品| 老司机亚洲精品| 国产欧美亚洲专区第一页|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日本乱人伦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秋葵app官网免费下载地址| 国产又粗又猛又大的视频 |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喷水 | 免费又黄又爽的视频| 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抽搐免费网站| 99热在线精品播放| 性xxxxbbbb|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蜜桃| 精品人妻中文无码av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欧美一部|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 夫妇交换性3中文字幕k8| 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中文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国内外一级毛片| www.欧美色图| 成人永久免费高清|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日本视频|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8X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mv在线天堂mv免费观看| 高潮内射免费看片|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