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元保險安徽分公司:為民“撐傘” 護航發展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保險,作為防范風險的重要手段,也是農業農村發展不可或缺的金融保障。
“因農而生,伴農成長”的國元保險,成立于2008年,是安徽第一家地方法人保險機構,肩負著“服務三農、保障民生、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任。
近年來,國元保險扮演著“托底網”“穩定器”“國有險企”的多重角色,持續推進面向“三農”保障的覆蓋面,在“擴面、增品、提標”上做好文章,經過多年努力,已打造出保險深度參與、推動產業發展、帶動一方農戶增收的鄉村振興新模式。
連接一線 扎緊風險防控“托底網”
去年,安徽糧食產量達830億斤,這個數據,清晰地告訴我們安徽在糧食生產方面的重大貢獻和地位。
但農產品的脆弱性和農業生產經營的特殊性,面對自然災害時,成為不可承受之重。尤其在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相對薄弱,基礎保險服務更是成為短板。
為了扎緊風險防控“托底網”,國元保險累計開發21個中央政策性險種、190多個地方特色農險產品,基本實現了安徽省全部大宗農作物和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全覆蓋。
在全部16個市成立了中心支公司,設立了85個支公司、86個鄉鎮營銷服務部、1300多個“三農”保險服務站和近1.5萬個村級服務點,構建了完善的市縣鄉村四級服務網絡。
“國元保險這款農業保險產品真的是保到咱老百姓的心坎里!”回想起去年夏天辦理的保險,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香隅鎮老虎崗村種糧大戶李國慶,仍然喜笑顏開。
李國慶家種植的1230余畝水稻,緊鄰長江,多年來受梅雨期強降水影響造成的洪澇災害,讓他心有余悸。
在得知李國慶的現實需求后,國元保險東流營銷服務部負責人為其推薦了國元保險商業性水稻種植暴雨巨災指數保險產品,“在一定時間內,只要咱們這兒的降水量達到合同約定的數值,國元保險就能按照規定對您的水稻進行賠償啦。”
“哎呀,這太好了!我現在就投保!”在雙方的協商下,成功開出池州市首單商業性水稻種植暴雨巨災指數保險,為李國慶的1230余畝水稻田提供了49.24萬元風險保障,有效維護了水稻的穩產高產,為水稻種植戶撐起暴雨巨災的“保護傘”。
延鏈補鏈 當好農業生產“穩定器”
對于廣大農民而言,缺少必要的農業生產資金,是制約特色產業做大做強的主要原因。 為了支持農業生產,國元保險將普惠貸與保險緊密結合,讓農民朋友擁有更多獲取信貸資金的途徑。
去年8月24日,蒙城縣漆園街道黃牛小鎮養殖戶潘某足不出戶,在國元保險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就為自己養殖的65頭肉牛購買了保險,并且憑借保單增信功能,以肉牛活體抵押,成功獲得蒙城縣農商行的65萬元貸款額度。
這是亳州市實施“秸稈變肉”工程以來,新肉牛養殖保險政策首單保險和首筆肉牛“活體抵押貸”。
近年來,亳州市鼓足“牛勁”闖新路,在安徽省率先實施“秸稈變肉”工程。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秸稈變肉”工程戰略,國元保險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專業優勢,一手聯系肉牛養殖戶,一手協作合作銀行,銀保協作共促肉牛振興計劃,創新推出“惠牛保”全產業鏈保險,助力“秸稈變肉”工程跑出加速度。
購買農業保險后,憑借國元保險出具的保單,即可向銀行申請肉牛“活體抵押貸”貸款,每頭牛貸款額度最高達10000元,政府對貸款養殖戶給予50%比例的利息貼息政策,融資成本大大降低。
有數據統計,去年,國元保險通過開發“保險+信貸”產品幫助農戶融資超過38億元,推出花生、牛飼料、魚飼料等171個“保險+期貨”項目,提供價格風險保障22億元。
防重于賠 踐行國有險企“新使命”
農業的茁壯成長,保險企業不能僅僅局限于充當“事后諸葛”的角色,更要發揮防災減災的重要使命。
當前正是小麥越冬田間管理的關鍵時節,國元保險阜陽中支農險工作人員積極下鄉宣傳農業保險政策,推廣科學種植技術,不斷提高農業保險知曉度和滿意度。
“你們來得太及時了,過完元旦,我就想著給種的小麥買保險,正準備和你們聯系呢。”臨泉縣土陂鄉秀梅家庭農場負責人說。
為進一步普及農業保險惠農政策,臨泉支公司工作人員開足馬力,深入田間地頭,向廣大農戶詳細介紹小麥保險的保障范圍、保險費率、保險責任及理賠標準和流程等,針對農戶關心的相關政策問題耐心解答,受到了農戶們的一致歡迎。
在阜南縣焦陂鎮杜郢村李濤種植的麥田里,阜南支公司工作人員組織農技專家對冬小麥田間管理技術開展現場講解,結合小麥生長現狀,從土壤墑情、病蟲草害、澆水施肥、越冬防護措施等方面進行全面指導,全力做好防災減災和病蟲害防控,為小麥穩產增收提供科技支撐。
在全省各地,國元保險通過與農業技術人員合作,定期將農業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將風險防控措施前置前移,盡可能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系列損失。
保險產品、保險科技、保險服務……一個個故事,寫不盡人民群眾的欣喜與溫暖;一項項措施,激發出鄉村振興的活力與能量。以人民的需求為需求,立足新起點,國元保險正充分發揮公司的專業優勢及基層服務網絡優勢,描繪一幅和美共富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