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韶華勇擔時代重任 志存高遠激揚青春力量
隨著自治區兩會精神傳遍北疆大地,內蒙古廣大青年精神振奮、信心倍增。大家一致認為,政府工作報告目標明確、舉措務實,為發展描繪好了藍圖,為奮斗找準了方向。廣大青年紛紛表示,今后要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各項工作的主線,擰成一股繩、鉚足一股勁,為內蒙古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緊緊圍繞主線 厚植家國情懷
通遼市委黨校講師李藝,同時也是北疆青年講師團的一名成員,聆聽政府工作報告后感想頗多,她說:“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深沉的歷史意識,是中華民族歷經千難萬險而不斷復興的精神支撐。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今后,我將繼續跟隨北疆青年講師團的隊伍,通過宣講工作,強化家國情懷、凝聚青年力量,將愛國主義思想融入宣講日常,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宣促學,以講促干,在守望相助中推動兩件大事見行見效。”
“我會始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工作主線,繼續發揮好戍邊夫妻警務室‘聯系群眾、團結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與轄區群眾一道共筑‘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新格局。”第27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銀根邊境派出所副所長徐乃超表示。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新時代繼續保持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人人都有責任,人人都要作貢獻。作為自治區第十六期‘青馬工程’培訓班的一員,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我將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和特長,為國家和自治區的發展貢獻青春力量。”內蒙古科技大學學生楊丹紅說。
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團委書記李彩娟說:“作為一名高校共青團干部,我將繼續履行引領凝聚青年、組織動員青年、聯系服務青年的基本職責,持續在‘三全育人’和‘大思政’格局中探索共青團‘思想、文化、實踐’齊抓,線上線下兼顧的育人模式,主動構建促進民族團結品牌項目載體,團結帶領全院團員青年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
辦好兩件大事 展現更大作為
“自治區兩會提出全力支持企業當好創新主力軍。這讓我們十分振奮。”倪同兵博士是江蘇人,在看到內蒙古發展新能源的廣闊前景后,他加入了遠景北方科技有限公司。他表示:“這里有新能源發展的星辰大海,自治區正在全面貫徹落實五大任務,作為基層新能源工作者,我們將充分發揮團隊技術優勢,打好自治區‘綠電牌’,借助已有的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經驗,推動更多低碳、零碳園區落地,把自治區的新能源優勢和活力真正激發出來。”
“作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我深知邊境興則邊疆穩,邊民富則邊防固的重要性,深感守好祖國‘北大門’和當好首都‘護城河’的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將秉持‘最遠最苦最忠誠、愛黨愛民愛邊疆’的戍邊傳統,像胡楊一樣深深扎根邊陲,為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貢獻力量。”徐乃超表示。
內蒙古能源集團電力設計院團委書記劉璐說:“內蒙古能源集團的青年將聚焦聚力辦好兩件大事,緊緊圍繞全球最大‘沙戈荒’庫布其大基地先導工程,四子王、化德等新能源項目建設,擦亮‘青’字號品牌,為加快集團進軍中國企業500強,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加快打造‘蒙’字號國企新標桿貢獻青春力量。”
“努力完成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兩件大事,是我們要始終牢記的‘國之大者’‘區之要事’,更是全區廣大青年扎根北疆實現人生抱負、施展才華的難得機遇。作為一名青聯委員、一名高校青年教師,我要立足自身在環境巖土工程領域的專業特長,聚焦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建設等重大任務中的關鍵科學問題,深化學科交叉,優化教學內容,在冰凍與脆弱生態地質環境下工程與生態協同穩定、礦山地質環境修復與地質災害防控、黃河岸坡防蝕控沙與生態防護等方向培養真人才、產出真成果,努力為完成好兩件大事貢獻科教力量。”內蒙古自治區青聯委員、內蒙古大學交通學院副院長徐湘田表示。
做好暖心服務 貢獻青春智慧
“作為一名共青團干部,我將真抓實干,加強政策倡導、回應現實關切,精準服務廣大青年,高質量推動青年群體創業工作,切實推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在內蒙古大地上落地落實。”內蒙古自治區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負責人張驊表示。
“我要在助力鄉村振興中作出更大貢獻,在農產品品牌建設上發揮更大作用,在農業服務中求精務實。”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標兵、榮盛達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麗杰表示,“目前,我們所生產的粘豆包、大煎餅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已帶動52人就業,輻射帶動2600多人增收。今后,我將用更貼心的服務、更暖心的舉措,發展鄉村經濟,挖掘非遺農產品開發,打造綠色農產品品牌;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持續加強農產品加工開發和農產品產業鏈延伸,全力做好多彩林西草原美食坊的推介與宣傳。”
團十九大代表,第十一屆“母親河獎”綠色衛士獎獲得者、興安盟向陽環保青年志愿者協會會長杜鐵毅說:“作為一名青年志愿者、青年社會組織負責人,我目前累計組織開展各類環保公益活動300余次,生態環保志愿服務4萬余小時,同時廣泛運用線上線下宣傳渠道,以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融入日常、抓在經常。今后我將繼續竭盡全力做好各項志愿服務工作,組織帶領更多團員青年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用飽滿的熱情為建設亮麗北疆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見習記者 孫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