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河北黃驊:鹽堿地種出好日子
人民網滄州2月2日電 (記者方童)寒冬臘月,地處渤海之濱的河北滄州黃驊后仙莊村,室外寒氣逼人,室內卻溫暖如春。
記者走進村民劉玉鎖家,剛出鍋的旱堿麥面花,香味撲鼻。陽光透過窗欞灑在熱氣騰騰的灶臺上,與掛在墻上的紅彤彤的中國結交相輝映,透出濃濃的年味兒。
“發面、戧面、分劑子、磕花、擺放、醒發……”劉玉鎖和老伴兒張瑞霞正忙著蒸面花。劉玉鎖說:“在城里上班的兒女們就要回來過年了,這幾天俺老兩口正忙著準備年貨呢。每年臘八節后,家家戶戶都要蒸面花。蒸好的面花晾干后,再放到院子里的大缸里儲存起來。過年時,送給親戚朋友,圖個來年好兆頭。”
一邊蒸面花,老兩口一邊跟記者嘮家常。“俺年輕的時候可真是受累了,天天下地干農活兒,鋤草、施肥、打藥……趕上自家地距離遠,還得帶上干糧,一去一天。那時咱這鹽堿地產量低,一畝地小麥也就產個五、六十公斤。現在好了,土壤經過改良,種地用機器,不用人工,產量翻了幾番。收入增加了,日子越來越好。”說起這些年的變化,張瑞霞笑容滿面。
現在家家戶戶的面花式樣越來越多,年味兒越來越濃。“面花是俺這必不可少的年貨,誰家要是不蒸面花,就跟沒過年一樣。”張瑞霞說,“俺村蒸面花還有個習慣,就是在大鐵鍋里鋪上麥莛子,醒發好的面花放到麥莛子上,這樣蒸出來更有麥香的原味兒。”
“出鍋嘍!出鍋嘍!”說話間,第一鍋面花已經蒸熟。掀開鍋,濃郁的麥香味溢滿整個屋子。熱氣騰騰中,兔子、石榴、錦鯉、壽桃、葫蘆......寓意吉祥圖案的面花,看起來讓人食欲滿滿。張瑞霞拿起一個錦鯉面花遞給記者,細細品嘗后,真是滿口麥香,回味無窮。“黃驊面花只用當地的旱堿麥作原料,這種小麥要在旱堿地里生長8個半月,用這種面粉制作蒸出來的面花,花紋明顯,吃著香甜,嚼著筋道。”劉玉鎖說。
后仙莊村是傳統的農業村,全村共有耕地4300余畝,其中,旱堿麥種植3800余畝。去年麥收,產量創下了歷年新高,畝產最高達300公斤以上,是個名副其實的豐收年。劉玉鎖說:“去年,村民純農業收入達6000元,比前一年翻了一番。大伙收入高了,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鹽堿地要變身優質良田,需要把‘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按照‘生態優先、農牧循環、提質增效、綠色發展’原則,創新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的理論、技術和產業體系,通過選育耐鹽優質作物品種,研發適期適量播種、雨水土壤水高效利用和增施有機肥技術,打造鹽堿地‘適鹽用鹽’農業發展新模式。”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站長孫宏勇介紹。
“土地就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以后俺這‘老把式’就得按照專家們的指導科學種地,變‘土里刨食’為‘土里刨金’。”劉玉鎖一邊給面花點紅點,一邊憧憬著未來的好日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