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秸”盡所能變“廢”為寶
開年不久,浙江向秸稈綜合利用發起全面攻堅,持續探索農作物秸稈在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五化”應用上的多種解決方案,并定下年末目標,將眼下23%的秸稈離田利用率提升至30%以上。
作為農業邊角料,小秸稈卻藏著大潛力,可化身有機肥料、畜牧飼料、工業燃料等,還能改善生態、創造價值,為鄉村振興輸血供氧。近年來,杭州多地通過創新模式,有效化解秸稈處理難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秸稈消化”經驗。
改頭換面,變身營養土有機肥
“不建議秸稈直接還田,會影響土質肥力。”杭州西湖區農業農村局相關專家建議,間接還田更可取,可以轉化為營養土、有機肥,改良土壤,利于農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陳春林就是這么干的,他在2000年來到西湖區雙浦鎮,在下楊村租下農田當“實驗室”,一門心思改良土壤。“和高校共同研發用農田廢棄物改良土壤,隨著技術升級,動物糞便全換成了秸稈。”他說,西湖區一年產生農作物秸稈約8000噸,四分之一拉進他的基地——全區唯一的秸稈綜合利用試點。
不久前,陳春林利用區里配套經費改造升級發酵處理設備,理論產能可達到年“消化”秸稈3000噸。“兩次發酵,打碎、接入菌種發酵60天,再次打碎發酵30天。”陳春林透露關鍵所在,在微生物分解、轉化后,這些農作物秸稈成了營養土,能增加田間肥力,也受到花卉市場熱捧。
相比之下,杭州富陽區農作物秸稈年產生量約10萬噸,對相關處理技術的探索也更深入。位于富春街道的浙江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袁池介紹,他們工廠面積超過6000平方米,一年要“吃下”6000噸秸稈,轉換各類有機肥1.2萬噸。“粉碎混合裝置和高溫智能發酵倉都是升級不久的寶貝,全套設備投入超過300萬元。”袁池說,秸稈通過這套高效設備和科學的配方工藝,20天就能轉化成優質的有機肥,暢銷省內不少茶葉、鐵皮石斛基地。
“秸”盡所能,提高離田利用率
浙江的秸稈綜合利用率很高,超過96%,但眼下離田利用率仍是短板。2024年是秸稈綜合利用攻堅年,企業發力探索農作物秸稈離田利用是重點。
地處浙西山區的臨安,大部分種糧地塊面積偏小,農作物秸稈收集難度大、運輸成本高,離田應用無異于攻堅戰。杭州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另辟蹊徑,一年“吃”進農作物秸稈約3000噸,轉化為飼草和草纖維。“農作物剛收割,秸稈含水量高,可二次加工為飼草,用于本地畜牧大戶的牛、羊養殖,每噸售價600元。”該公司負責人方樹舟說,回收晚、濕度低的秸稈可加工為5厘米長的草纖維,基于固定泥漿、鞏固土壤的特性常用于邊坡治理,每噸售價850元。
“我們的解決方案是燒,不過燒的不是秸稈。”位于富陽區常安鎮的杭州某新能源有限公司通過自主研發的“二次成型預處理法”,以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固體廢物作為原材料,經過破碎、粉碎、混合、擠壓等工藝,制成生物質燃料。“燃料棒直徑1厘米、長度5厘米,燃燒充分無污染,能替代煤炭在鍋爐中燃燒供熱。”公司負責人張貝說,該項技術研發成本超過400萬元,每年能將5萬噸農林廢棄物轉化為4萬噸生物質燃料,其中農作物秸稈的年消耗量約4000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