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江蘇宜興:這里的農業園區發展底氣足
《人民日報》2024年1月18日13版 版面截圖
原題:江蘇省宜興市增強城鄉產業融合內生動力
這里的農業園區發展底氣足
在位于江蘇省宜興市楊巷鎮黃家村的江南米道江蘇科技有限公司,一字排開的機器開足馬力,現場僅有2名工人進行操作與管護。在這里,一顆顆稻谷經過礱谷機脫殼、碾磨機打磨等15道自動化工序,成為一粒粒晶瑩剔透的大米。
“作為大米相關產品的全產業鏈公司,我們一頭連著5萬畝種植基地、年產6000多噸大米,一頭面向日益升級的大健康產業。”江南米道總經理陳媛介紹,產銷兩旺背后,是城鄉融合帶來的資源互通。
選種育種是第一步。2017年,江南米道與江蘇省農科院達成產學研合作,從上千個淀粉含量不同的種子中,篩選出一款具備低升糖指數的粳米品種。經過4年試種改良和淀粉測試,2021年,稻米品種的性狀達到穩定,取名為“健康1號”。
大米產品,怎樣才能健康又好吃?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接棒”,對稻米進行成分檢測和營養分析,測算出了“適度加工”的比例。
“基于與江南大學聯合制定的加工標準,我們調整了工藝流程和加工精度。”陳媛介紹,“2023年,公司獲評無錫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還成功孵化出種植、銷售等5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陳媛坦言,這種發展離不開宜興搭建的“城鄉融合的農業園區聯動體系”的引導支持,企業變“單打獨斗”為“協同發展”,對接大城市科研成果等資源時更有底氣。
“依托‘村級特色園+鎮級產業園+市級科技園’的城鄉農業園區聯動體系,引育規模型、科創型、體驗型農業項目,發揮楊巷大米產業化聯合體作用,做強鄉村產業,鞏固提升三產融合發展成果。”楊巷鎮副鎮長丁敏峰介紹,近年來,該鎮布局創建多能級農業園區,通過提升基礎設施配套、對接高質量項目、申報區域公共品牌等,讓32家企業受益,2023年全鎮農業產值超36.1億元。
通過城鄉融合的現代農業發展布局,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源源不斷奔向鄉村,優質農產品及豐富的農旅體驗,則向城市流動。
“來看看這款玫瑰鮮花餅……”在以玫瑰花為特色產業的徐舍鎮美棲村,主播吳夢琴的直播間1小時內涌進了9000名觀眾。這里不僅是鄉村連接城市的一扇窗口,也是鄉村后備人才培育基地。在這里,宜興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5名學生正在實習。
美棲村黨總支書記宗華東介紹,依托無錫市級“美棲花田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美棲村從云南引進專業食用玫瑰種植團隊,通過村企聯建的模式,研發出多系列玫瑰產品,并舉辦了“豐收節”“玫瑰文化藝術節”等農文旅活動,形成玫瑰種植、產品加工、觀光休閑、直播帶貨等融合發展模式,年產值超千萬元。
隨著鮮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不斷攀升,人才與資金被吸引而來。2023年,通過園區招聘,3名城市白領和返鄉大學生轉型“新農人”,投身導游講解、商務運營、種植管養等崗位。
“加快構建多級農業園區聯動體系,有序推動土地、資本、技術、勞動力等要素雙向流動、合理配置,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宜興市委書記封曉春介紹,目前,宜興已創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省級農業產業園2個,省特色田園鄉村23個,培育無錫市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77家,在建百億級旅游項目2個,城鄉產業融合內生動力不斷增強,鄉村產業發展更具特色、更為多元。
《人民日報》2024年1月18日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