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深化改革推進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
改革是推動農牧業農村牧區發展的不竭動力。內蒙古堅持把深化農村牧區改革作為推進“三農三牧”工作的重要抓手,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先導,激活農村牧區資源要素,激發農牧業發展內生動力。
2023年10月,《國務院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其中提出“深化農村牧區改革”,為加快推動農村牧區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突破、落地見效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動力。
解讀——
深化農村牧區改革怎么干?
加快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要繼續深化推進農村改革。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為主線,聚焦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基本經營制度、宅基地制度、集體資產管理制度等領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深化農村牧區改革事關糧食安全和民生福祉,是國家支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內蒙古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加速器’,是保障糧食安全的‘穩定器’,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助推器’。通過深化農村牧區改革,能夠有效撬動農村牧區各類資源,充分調動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精準支持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眱让晒抛灾螀^研究室社會處負責人付東梅說。
付東梅認為,新時代深化農村牧區改革總的思路是繼續把住處理好農牧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搞好農村牧區集體資源資產的權利分置和權能完善,讓廣大農牧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一是深化農村牧區土地制度改革,統籌推進農村牧區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健全土地、草牧場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支持農牧民將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流轉到規模經營主體和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手中,提升土地草場利用效益和農牧業生產效益。加強農村牧區土地草場權益保護,確保土地草場權益清晰、明確和穩定,為農牧民提供更加有力的土地保障。
二是完善農村牧區土地草場市場體系,加強農村牧區土地草場流轉市場建設,有序開展農村牧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建立健全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交易市場和土地草場經營權抵押融資市場,為土地草場流轉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交易服務和融資支持,穩妥盤活利用農村牧區存量建設用地。
三是深入推進“空心村”治理,加大空置農房、農地騰退復耕力度,鼓勵支持“空心村”農戶進城或向中心村聚集,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空心村”整治和開發利用,通過實施鄉村旅游、特色產業項目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項目,解決“空心村”整治成本高、資金籌措難等問題。
四是進一步加大對優勢特色農畜產品的保險保障力度,推動農牧業保險服務精細化和精準化,降低農牧業巨災風險對農牧業和農牧戶造成的沖擊。將對農牧業發展有突出貢獻并具有一定示范效果的特色農牧產品保險納入財政支持范圍。
行動——
推動農村牧區生產經營方式不斷創新
改革是動力之基、活力之源。深化農村牧區改革是推進農村牧區經濟發展、提高農牧民收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
走進赤峰市松山區初頭朗鎮福山莊村的新型高效日光溫室,滿棚綠意映入眼簾。村民們正忙著修剪枝葉,查看作物長勢。
以前,棚戶單打獨斗,購買農機費用高,銷售路子不固定。如今,他們在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中加入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實現統一采購、統一銷售,不僅降低了種植成本,還增加了收入。
福山莊村以“三變”改革為抓手發展鄉村經濟,最大限度激活人、地、錢等資源要素,在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基礎上,通過“三變+生態休閑”模式,打造了集現代農業、傳統民宿、休閑旅游于一體的鄉村景觀文化綜合體,初步實現了“村莊變景區、農舍變民宿、農民變職員”及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三變”改革是破解農村牧區發展,引領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變革,盤活農村牧區“沉睡”資源、資產的現實需要,是鄉村振興、增加農牧民收入的良策。為用好用活《意見》紅利,內蒙古在全區范圍內確定了1000個嘎查村作為首批“三變”改革試點村,推動集體經濟發展、農牧民增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模式和制度成果。
在烏蘭察布市,通過大力盤活“空心村”、閑置宅基地,不斷深入挖掘閑置土地資源。
烏蘭察布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鄔浩宇介紹說:“我們對拆舊復墾項目進行實地踏勘,還結合各地招投標等前期工作進行定期調度,并在一定范圍內通報。同時,成立聯合督查組對工作進展推動相對緩慢的旗縣開展專項督查,督促各地各有關部門強化協同配合,加快推進拆舊復墾進度。2022年和2023年,烏蘭察布市共實施拆舊復墾項目30個、總面積13700余畝,涉及66個鄉鎮、208個行政村、307個自然村,盤活閑置宅基地8773個院落,修復15處廢棄磚窯,復墾新增耕地11000余畝。”
“內蒙古聚焦土地細碎化、宅基地閑置、集體經濟發展動力不強等制約農村牧區發展的突出問題,做好承包地、宅基地‘兩塊地’經營文章,推廣統種共富、‘三變’改革等典型模式,推動農村牧區生產經營方式不斷創新。目前,全區土地流轉率穩定在39%,社會化服務面積達到2400萬畝,60%的土地實現規模經營,已在1000個嘎查村推廣‘三變’改革,不斷壯大集體經濟。”自治區農村牧區經營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楊印成說。
目標——
讓改革成為破解農村牧區發展難題的“金鑰匙”
深化農村牧區改革是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關鍵之舉,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題中之義。加快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迫切需要改革來增動力、添活力。
下一步,內蒙古聚焦農村牧區改革,抓好新增耕地高效利用、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宅基地改革、“三變”改革等重點工作,讓改革成為破解農村牧區發展難題的“金鑰匙”
抓好新增耕地高效利用。內蒙古著力全面摸清新增耕地底數,督促試點旗縣完成新增耕地收歸集體統一經營管理或收取有償使用費、制定收益分配管理辦法等階段性工作。2024年底,力爭全區新增耕地由集體統一經營管理面積達到500萬畝。
著力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在土地經營方面,通過流轉方式經營或者委托社會化服務組織耕種,實現“一村一田”。暫不具備實現“一村一田”條件的地區,積極推廣“一戶一田”模式或“一村兩作區”模式。在土地承包方面,通過互換并地等方式解決土地細碎化,實現“一戶一田”經營。2024年,計劃在500個嘎查村開展解決承包地細碎化試點,實現“一村一田”模式的村規模經營面積達到60%以上。
深化宅基地改革。內蒙古將加大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力度,指導伊金霍洛旗等具備條件的地區結合農村牧區“三變”改革,積極穩妥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發展鄉村產業。在解決“空心村”問題上再發力,加強政策業務指導和調度跟進,及時提煉總結經驗,研究提出解決“空心村”問題的建議。
抓實“三變”改革。通過舉辦現場會、觀摩會、培訓班等,下沉基層宣講“三變”改革政策,指導試點嘎查村選準模式、找對方法。還要挖掘“三變”改革好經驗、好做法,選樹一批典型。力爭到2025年,全區開展“三變”改革的嘎查達到2000個。(記者 韓雪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