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銀針進村”為農村群眾提供中醫藥“貼身服務”
近年來,明光市圍繞防治農村群眾常見病、慢性病,以基層醫改為突破口,發揮中醫藥“簡、便、驗、廉”獨特優勢,創新實施“銀針進村”暖民心工程,為農村群眾提供花錢少、療效好、副作用小的中醫藥服務,打通了中醫惠民“最后一公里”,獲評全國“方便看中醫、放心吃中藥”先進單位、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市。
傳技到村
堅持醫教融合、協同發展,開展“西學中”技能培訓、繼續教育,讓“老村醫”變“新中醫”,打造一支相對穩定的中西醫復合型村醫隊伍。
圍繞“誰來教”,邀請中國針灸學會和安徽針灸學會、國醫大師李佃貴傳承工作室、省級名醫工作室、基層名中醫等名醫、名師、名家,現場傳授針刺、艾灸、推拿、拔罐、刮痧等13種中醫藥適宜技術。
圍繞“教什么”,針對老年人心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腰腿痛及兒童上呼吸道感染、腹痛、近視等20余種慢性病、常見病,市中醫院組織院內外名中醫16人,制定中醫協定處方41個,編印《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基層中醫藥協定方手冊》,一病一方、一病一法,讓村醫一學就會、一用就靈。
圍繞“怎么教”,綜合運用辦班培訓、跟班輪訓、以賽促訓、分片驗訓等方式,開展理論講解、示范演練、跟班抄方、競賽比武、考核評價,讓村醫聽得懂、記得住、學得會、用得好。
送藥到村
取消鎮、村中醫藥房,建設縣級智慧中藥房,實行中藥飲片采購、驗收、倉儲、質控、調劑、煎煮、配送、結算“八統一”,讓群眾吃上“放心藥”。
“同質藥”。組建智慧中藥房藥事管理組,根據縣鄉村三級用藥需求,遴選確定530種中藥飲片用藥目錄,每月根據倉儲情況,統一向中藥飲片供應商集中帶量采購,實現全市中藥飲片統一規格、同質化管理。
“安全藥”。利用中醫藥智能診斷系統、中藥合理用藥管理系統,村醫上傳患者脈象、舌象等癥狀,系統生成參考處方,指導村醫合理開具中藥飲片處方或使用中醫協定處方,處方信息傳至智慧中藥房,藥房藥師進行審核評估、精準配藥,全程“一方一碼”、閉環管理,安全可控、質量可溯,有效防范藥物配伍禁忌風險。
“便捷藥”。智慧中藥房根據醫囑、患者需求,實施代煎、郵寄等服務,患者無需輪候取藥、在家煎藥,從以往的“人等藥”變為“藥等人”,既節省時間,又解決患者煎藥問題。
宣教到村
落實“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百姓支持”中醫藥文化建設工作責任,讓中醫藥文化“活”起來。
科普讓群眾“知中醫”。建設中醫藥文化主題公園、實踐基地、“銀針小巷”,開設“百草課堂”,定期邀請科普志愿者宣講團及市中醫院醫護人員、康復患者深入鎮村,為群眾講解疾病預防、急救處理、中醫養生、醫療保健等方面知識。
義診讓群眾“信中醫”。市中醫院組織名醫開展義診“每周一村”“中醫藥趕大集”,為農村群眾免費把脈問診,讓群眾現場免費體驗中醫“健康大餐”。
社團讓群眾“愛中醫”。成立中醫文化社團,將中醫藥文化納入群眾性文體活動,推廣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中醫藥養生保健方法及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讓群眾感受中醫藥文化魅力。
政策到村
強化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統籌協調作用,在資源配置、政策機制、制度安排等方面,優先向基層傾斜。
在場所建設上,實行縣鄉村中醫藥服務機構一體化建設,建成鄉鎮中醫館17個、行政村中醫診室(閣)133個,實現農村中醫藥服務“全覆蓋”,農村群眾“看中醫、買中藥”不用東奔西走。
在資金獎補上,每年從醫保基金、醫改專項資金、中醫藥預算資金中拿出1250萬元,用于激勵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人才培養、設備購置等。按中醫藥處方、中醫藥適宜技術開展次數,分別給予村醫5—20元/次不等以獎代補資金。
在醫保報銷上,將中醫藥服務項目納入醫保門診報銷,遴選確定6個病種實行“日間病床”醫保結算管理試點,提高基層中醫診療報銷比例,引導群眾在村“看中醫、買中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