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樣板,為現代化城市探路
原標題:打造樣板,為現代化城市探路
打造樣板,為現代化城市探路
——創新場景在雄安①
冀中平原、京津腹地,一座高水平現代化新城芳容初綻。
未來之城,為“新”而來。創新,是讀懂雄安新區的原始密碼。
以“新”開路。破解首都“大城市病”,“跳出去”建新城闖出新路子。
以“新”立標。21世紀看雄安,創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標桿,目光長遠。
地上、地下、云上,“三個雄安”拔節生長。
智能、綠色、創新,新區新景“妙不可言”。
承載著千年夢想的雄安,努力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為現代化城市建設探路。
起筆—— 一磚一瓦皆是設計
雄安新區的“新”,是與生俱來的烙印。
“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兩個新城,形成北京新的‘兩翼’”,建設雄安新區是“城市發展的新選擇”。
從沒有哪座城市的建設,動用60多位院士、國內外200多個團隊、3500多名專家和技術人員,組成規劃設計的最強陣容。
“中西合璧、以中為主、古今交融”“中華風范、淀泊風光、創新風尚”——雄安規劃綱要中寥寥數語,為新區的城市風貌定下基調。
恰似“青蓮滴露”的雄安高鐵站,頗具東方神韻的悅容公園,“金蘆葦”造型的中國中化大廈……走進今日雄安,風格各異的建筑形成一個個新地標。疏密有度的組團布局、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間,正在由藍圖變為現實。
“沒有高樓林立,走在街上一點不感到壓抑。”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河北雄安分公司區域負責人楊明說,舒適的生活環境,是他決定從北京遷入雄安的一個原因。
“雄安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原則上不建高樓大廈,不能到處是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墻。”雄安新區自規局規劃組組長肖艷明介紹,新區的住宅樓一般不超過45米。
走在雄安的街道上,無論朝哪個方向看,都能看到輪廓舒展、韻律起伏的城市天際線,這里面也大有學問。“我們的居住建筑高度分為24米、36米、45米三檔基準,相鄰的建筑是不能跨檔的,避免因為高度差過大造成天際線不和諧。”肖艷明說。
新區的“新”,體現在每棟單體建筑的創新設計上。“你仔細看,新區幾乎沒有兩棟完全一模一樣的建筑,小細節上都略有差別,而整體看起來又和諧統一,這源于我們對城市風貌的精細化管控。”肖艷明說。
“啟動區中央綠谷沿線的住宅屋頂建議為青黑色,與公建相協調;啟動區東西兩側和臨淀區域住宅屋頂建議選用棗紅色……”在肖艷明和同事們剛剛完成的雄安新區啟動區城市風貌管控工作方案里,甚至對屋頂顏色都提出了明確建議。
不僅顏色,樣式也有講究。坐在飛機上,如何判斷下方是哪座城市?雄安能一眼就被認出:新建區域居住建筑基本是坡屋頂。
“就連屋頂坡度,我們都專門做過研究,太陡太緩都不行,最終根據北方氣候條件,綜合考慮防風、防水等功能,兼顧美觀、安全,確定了坡屋頂在25-35度這個范圍為宜。”肖艷明說,他們的規劃設計,精細到每一塊磚、每一片瓦。
起筆是世界眼光,落筆為時代標桿。雄安,一座把創新刻進基因的城市。
落地—— 一草一木皆有“智慧”
有人說,在雄安,每一粒沙子都有自己獨立的IP地址。
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雄安新區適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礎設施,打造全球領先的數字城市。以城市計算中心、物聯網平臺、視頻一張網平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和綜合數據平臺為核心的“一中心四平臺”搭建完成。
11月29日上午,一輛無人駕駛的901路智能網聯巴士從定安公交站出發,開往南文營公交站。途中,一輛人力車突然從前方左側道路切入公交車道,“聰明”的巴士瞬時完成剎車處理,規避了危險。
“‘無人駕駛’其實更安全,遇到情況的反應時間是人的1/16。”中國雄安集團交通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邵騫介紹,目前還在道路測試中的智能網聯巴士預計年底前正式投入載人測試運營。將無人駕駛車輛納入常規公交體系中,這在全國是首例。
有“聰明”的車,還有智慧的路。早晚高峰時段,駕車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樂安街上行駛,時速保持在40公里,如果趕上一個綠燈,后面大概率一路綠燈——這樣的“綠波帶”是通過處理交通流量數據,形成對交通信號配時的優化。
外省市車輛每天流入多少?當前哪個路段最為擁堵?街上哪種車型最多?雄安的路都能“知曉”。
秘密就藏在道路兩側的多功能信息桿柱里。通過攝像頭、雷達、5G基站等智能設施,數以萬計的桿柱實現交通全量數據的采集、匯聚和實時傳輸,由此成就全國里程最長、規模最大的數字道路。
街頭少有井蓋、抬頭沒有電線——走在雄安的街區里,城市被還以本來的清新面目。原來,這座城地下有隧道一樣的綜合管廊,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工程管線都住進了這間“集體宿舍”。
11月29日下午,中國雄安集團基礎建設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部業務經理劉文舉打開電腦,登錄“綜合管廊智能化管理平臺”,以“第一人稱”漫游視角,“走”進數字建模的管廊中。
溫度、濕度、氧濃度……現實管廊中布設的傳感器,及時將數據傳送到“數字孿生”的管廊模型中,讓管理人員在電腦前如身臨其境。“系統可以自動識別異常環境參數并推送報警信息,實現聯動應急響應。”劉文舉說,智能管理為守護城市的“生命線”加了一層保險。
一草一木皆有“智慧”,地下、地上、云上“三座城”在雄安同生共長。
APP下單預約,公交站點動態響應,在雄安乘公交的舒適體驗讓綠色出行成為習慣;
自動監測住戶用水量,存在異常即報警,社區工作人員可遠程判斷獨居老人是否安全;
…………
未來已來,創新的場景在雄安不斷匯聚。心向往之,一幅高質量的城市發展現實畫卷正鋪展開來。(記者解麗達、郭東、馮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