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通化:“蝲蛄河”的蝲蛄回來了
向水而居,歷來是人類賡續的追求。與眾多城市中的大江大河相比,通化縣的蝲蛄河也許并不顯赫。然而,作為通化縣的“母親河”,它在通化縣人心中無可替代的位置,卻是毋庸置疑的。
從“50年代淘米做飯,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到如今水質清澈、物種豐富,通化縣兒女見證了蝲蛄河由清變濁、由濁變清、由清變美的幾多變遷。
蝲蛄絕跡 “母親河”成為黑臭河
蝲蛄河發源于通化縣,由西北向東南奔流注入渾江,屬渾江一級支流,流域面積787平方公里,河源到河口全長73.8公里,是通化縣縣城水源地重點保護區。
蝲蛄是蝲蛄河里的特有物種,外形像海里的龍蝦,只是尾巴很長,頭尾比例相當。蝲蛄對棲息水域條件要求非常苛刻,任何污染都會使其滅絕,尤其對化學農藥肥料特別敏感。
如今的蝲蛄河,入春,芳香四溢,蝶飛蜂舞;秋來,楓林吐艷,瓜果飄香。這條河是通化縣人心中最美的“母親河”。
雖然現在河水清澈見底,20世紀90年代,這里還是另一番景象。家住蝲蛄河邊的金斗鄉金斗村村民紀躍文,見證了蝲蛄河從黑臭不堪變身為水清岸綠的“最美家鄉河”。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在通化縣生活了大半輩子的紀躍文感嘆道:“當年每次看到這條河,心里都添堵,‘母親河’咋這樣埋汰了,這可怎么辦才好?”
“由于違法捕魚、違法采砂、河道燒烤以及隨處丟棄垃圾,蝲蛄河一度成為通化縣的藏污納垢之處。” 蝲蛄河專職河道巡查員郭金輝說。
“‘十三五’時期,為實現全省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我省統籌推進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持續推進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恢復水體的自凈能力,讓水生動植物有個適宜的棲息環境。”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肖尊東說。
一體推進 治水工作深層次破冰
治水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只有做好頂層設計,才能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為此,通化市政府圍繞水環境質量提升目標,出臺了《通化市“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嚴格落實“一河一策”,制訂了蝲蛄河綜合治理方案。
通化縣編制完成《通化縣蝲蛄河生活飲用水源保護管理辦法(試行)》,讓管理有法可依;制定《蝲蛄河水源保護和生態恢復目標責任書》《河道專職管理員巡查制度》《鄉鎮、人社、生態環境聯合考核辦法》,強化河道專職人員的責任意識;印發《部門聯動聯合執法的通知》,開展專項治理。
為了使蝲蛄河重現生機,通化縣瞄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完成綠色有機水稻基地建設2個,共計750畝;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8300畝;回收處置農藥瓶(袋)近100萬個,約20噸;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對全流域的養殖戶登記造冊、建檔立卡,進行技術指導,強化監督檢查;加強生活源污染治理,建設防滲衛生廁所114個,設置垃圾箱和污水收集桶,垃圾污水實行日產日清。
與此同時,成立了由縣委書記、縣長為主任的蝲蛄河生活飲用水源管理委員會,下設水環境監督管理站。“由3名監察人員負責日常巡查、檢查和協調管委會成員執法等職能。同時,選調15名專職河道巡查員,劃分責任區分段管理,每天做好巡查記錄,發現問題及時上報處理。” 水環境監督管理站負責同志王志佳說。
“通過聯合執法行動,取締畜禽養殖場(戶)22戶、休閑山莊2戶,有效打擊違法捕魚20余起、非法采砂10余起,在電視臺曝光2起,震懾了環境違法行為。”通化市生態環境局通化縣分局局長姜福斌說。
針對治水短板,通化縣制訂細化方案,實施特色化、清單化治理,創建涉水生態環境問題專項巡查等機制,治水工作實現深層次“破冰”。
固本強基 生物多樣性全面修復
為了推進水生態系統根本改善,蝲蛄河流域退耕還濕3431畝,修建蓄水柳編谷坊16個、栽柳1萬株、蘆葦20萬株、香蒲5萬株,栽植護岸林1133畝,壩前壓柳4600米,建柳編防護堤7350米,有效保護了水生態安全。
全面完成蝲蛄河生活飲用水源地一級、二級保護區和備用水源地水面全封閉工程,共建圍網8600米;設置水源警示標識11個,埋設界標24個,實現全域監控全覆蓋,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
經過10余年的不懈努力,蝲蛄河實現全年無斷流,流域內一二級保護區棲息了大量的野鴨、蒼鷺等野生珍稀動物;英額布水庫庫區棲息了大量的蒼鷺,已經成為景區的一大景觀,罕見的白鷺也在流域內安家落戶;河道內水生植物繁茂,實現河灘全覆蓋,蝲蛄河生物多樣性得到全面恢復。
“越來越多的蝲蛄在這里棲息,說明蝲蛄河水質及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通化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徐建勝說,“通化市全面貫徹省委、省政府部署,著力推進市域河流環境整治和生態治理,蝲蛄河水質常年穩定在地表水Ⅲ類水體以上。”
如今的蝲蛄河,伴隨著通化縣的全面發展,平湖工程、大型數控音樂噴泉綜合水景的建設,已經成為一張美麗的名片。蝲蛄河實現了水環境由“臟”到“凈”再到“清”,正在向“美”持續轉變。(呂俊 劉姍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