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發有為 進一步加快轉型發展】播撒科技興農的種子
農業是立國之本,科技是強國之路;科技強則農業強,科技興則農業興。 近年來,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以助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服務“特”“優”農業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抓好抓實示范推廣、校地合作、服務晉中國家農高區(太谷科創中心)等重大任務,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貢獻力量。
初冬時節,暖陽和煦。記者走進田間地頭、園區基地、工廠車間,看科技為鄉村振興帶來的新氣象。
粒粒皆科技 果果顯智慧
6月11日,在洪洞縣曹家莊村旱地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小麥新品種“長6990”實收測產,畝產達到582.9公斤,打破我省旱地小麥畝產579.9公斤紀錄; 10月9日,在定襄縣神山村示范基地,“雜谷466”實收測產,平均畝產達535.75公斤,再次刷新高產紀錄;
9月12日,在長子縣南街村玉米示范基地,“德育豐919”實收測產,畝產達到2447.1斤,創我省旱地春播玉米單產歷史最高。
高產的背后,有辛勤的勞作,更有科技的力量。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在育種創新攻關、種質資源普查、新技術推廣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陳瑛研究員選育的“晉谷21號”,成為我國優質谷子新品種選育的里程碑;姚建民研究員探索滲水地膜旱作技術,打破干旱地區缺雨少水的種植困境,其技術走出山西、推向全國;2023年,學校培育的8個品種搭載神舟十六號開展太空試驗……
如何實現強農興農?在山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廖允成看來,就是緊扣強化科技研發和創新,加強成果轉化和推廣,創新農業生產關鍵技術,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玉露香梨是我省特產,2013年在第十一屆中華名梨·全國梨王擂臺賽中獲“中國梨王”稱號,2014年被確定為國家果樹發展主導品種。而這一品種是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兩代科研人員歷經30年自主培育的優良梨種。目前,種植區域從臨汾輻射到全省,面積從推廣初期的2000畝擴展到53.8萬畝。
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趙旗峰介紹,我省大部分山區都適宜種植玉露香梨,各地也因地制宜出臺一系列梨果產業發展、品質提升的優惠政策,有效推動了玉露香梨產業的發展。
種植玉露香梨,改變了隰縣陽頭升鄉竹干村果農張保平的生活。他說:“玉露香梨不愧為黃土地孕育出的‘中國梨王’,肉質細嫩、口味香甜,對我們來說是個寶,群眾致富離不了!”
專家送錦囊 振興有力量
走進陵川縣附城鎮丈河村,山水相依、古樸幽靜,既能體味自然之美,又能喚醒鄉愁之憶。 丈河村是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行動”項目實施村之一,通過對接我省“農村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建設”戰略,探索鄉村振興建設路徑。實施幾年來,建立了藥用植物百草園,示范建設了康養果園,示范種植了有機蔬菜,幫扶發展了養殖業,建設了數字鄉村平臺,產業興起,村貌一新。
74歲的李有虎養蜂70多箱,最多一年收入了20多萬元。“這幾年村里環境好了,空氣清新、氣候適宜,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我們這兒釀的蜜,純天然、無公害,好多游客專門來買。”
實踐中,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發揮自身優勢,以科技之力繪就鄉村新景。目前,在全省建立15個綜合性示范基地、83個精品基地、125個農業示范基地,600余名農業專家組建了56支社會服務隊伍,培訓農民60萬余人次。
——“特”“優”工程破難題。“特”“優”農業高質量發展科技支撐工程,著力在補短板、強弱項、固基礎、揚優勢上下功夫。經過兩年實施,篩選出了36個項目130個課題。
——示范村建設樹樣板。從2019年開始,從我省鄉村地域的多樣性、系統的差異性和發展的動態性出發,對接“特”“優”農業戰略,選定8個村探索實施“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行動”。
——產業研究院育產業。瞄準我省“特”“優”農業產業發展的急難愁盼,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和科技優勢,與地方政府合作共贏。目前,創建了20個產業研究院,600余名科研人員參與其中。
科技沉下去,產業旺起來。在陽高,小西紅柿映紅致富路。目前,全縣西紅柿種植面積8020畝,年產值近2億元。
陽高縣和山西農業大學合作共建了山西農業大學番茄產業研究院,為“陽高紅”西紅柿提供了技術支撐,創建了大同市區域公用品牌“陽高紅西紅柿”,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A級認證,實現了全產業鏈布局的高效發展。
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校(院)長張強表示,要充分發揮學校遍布全省科研機構的區位、人才和科技優勢,構建起以科技服務鄉村、造福農民的新型示范推廣服務體系,讓科技興農的種子在三晉田野開花結果。
論文寫大地 碩果結農家
10月11日,繁峙縣海豐農牧場上機聲隆隆,智能化聯合收割機穿梭于金黃色的谷穗間,田間地頭一派忙碌的豐收景象。
山西農業大學谷子產業技術創新團隊在這里開發引進了智能谷子播種作業系統、無人駕駛植保等核心技術與智能裝備,實現了智能化精準收獲作業,省工又省力。
2020年,山西農業大學谷子產業技術創新團隊在繁峙縣設立科技小院,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山西省谷子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原向陽就是負責人。
“這幾年,谷子的產量穩步增長,智能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了谷子生產作業從粗放型到精準型的轉變。”原向陽說,科技小院集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真正實現了產學研的緊密結合。
研究生李忠是科技小院的成員。他感慨:“在田里學農學,和在學校的感受很不一樣。到了田里,解決了實際問題,才真正體會了學農的價值。”
在全省,像這樣的“科技小院”已有28個,讓農科人才隊伍越來越壯大,與農民結合越來越緊密。
多年來,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大力推動協同創新和產學研深度融合,有效解決了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
59歲的常明昌,在食用菌應用研究領域已耕耘38年。多年來,他執著于蘑菇的培育、轉化和推廣,培育了晉靈芝1號和晉猴頭96號兩個新品種,率領團隊完成省食用菌產業相關技術標準19項。2000年至今,他帶領團隊在85個縣進行社會服務、46個縣科技扶貧,社會經濟效益達66億元。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類人才來書寫。
耕讀教育基地是山西農業大學培養“三農”感情、培育知農愛農人才的有益探索,掛牌成立于2020年11月。晉源區稻田公園是山西農業大學與太原市晉源區合作共建的耕讀教育實踐基地,在水稻高產優質的基礎上,推廣示范稻田畫、稻田混養、生態防控等新技術新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廖允成表示,注重實踐、躬身實踐是新農科建設的應有之義,學校將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記者趙建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