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貴池:修復礦山生態 重塑綠水青山
近年來,池州市貴池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區域、全過程、全方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推進產業結構優化、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等工作,綠色發展穩步推進,治理體系不斷健全,全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修復礦山生態 礦坑重披新綠煥發新生
“從主城區一路向西南方向出發,大約20分鐘的車程,便到達位于池州市貴池區涓橋鎮紫巖村的紫巖石灰石礦舊址。在這里,雖已入秋,但一抹抹生機盎然的綠意卻讓人眼前一亮,原本的礦山被青蔥的樹木覆蓋,一株株紅葉石楠隨風搖曳,一棵棵刺槐伸出枝條。誰能想到,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傷痕累累的廢棄礦坑。如今,經過生態修復,這里煥發新生、重披新綠。
從曾經滿目瘡痍變成如今草木蔓發,這座廢棄礦山究竟經歷了什么?據當地村民介紹,早年,這里由于開礦采石嚴重破壞了山體,給原生植被帶來了不小的影響。礦山關停廢棄后,山體裸露、水土流失......往日的青山綠水失去了本色,曾經塵土飛揚的礦區就像一塊“傷疤”十分刺眼。撫平昔日的礦業“傷疤”,修復生態,迫在眉睫。
2019年,貴池區決定將紫巖石灰石礦列入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之一,下大力氣整治修復這塊生態“傷疤”。2020年6月,項目正式啟動。
“礦山開采后,形成的礦坑邊坡坡度陡,土層難以附著,是導致植被無法存活生長的主要原因。”貴池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江軍說,通過前期科學規劃,生態修復工程采取了將高陡邊坡削坡降低邊坡坡度,并在邊坡上加掛植生袋后進行高次團粒噴薄等工程措施,讓灌木、草本在邊坡得以生存。同時,還在宕底修建了蓄水池,設置澆灌系統,方便植被灌溉、養護的用水需求。
隨著場地整理、覆土復綠等治理工程的一一鋪開,在半年的時間里,這座廢棄礦山就改頭換面、展露新顏。如今,經歷三年的養護管理,這塊占地70余畝的“傷疤”被“撫平”,坡面上一株株植被向陽而生,修復的邊坡郁郁蔥蔥。
紫巖石灰石礦的“逆襲”是該區大力開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縮影。近年來,該區扛牢生態保護責任,全力推進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工作,將一座又一座廢棄礦山變成“綠水青山”乃至“金山銀山”。僅2020年,便實施了包括紫巖石灰石礦在內7家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工作,修復面積約19.95公頃。今年以來,已完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4家、治理面積351畝。“十四五”以來,全區累計完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約125.98公頃。
探索“邊開采邊修復”新路徑
一提到正在大規模開發的礦山,人們的固有印象往往是山體“傷痕累累”、沙塵“漫天飛揚”的景象,但來到貴池區梅街鎮境內的池州市來龍山白云石礦,沿途一片草木蔥翠,完全顛覆了人們過去的“陳見”。
剛一進入礦區,便隨處可見移動的灑水車不間斷地開展道路清洗降塵,而固定的噴淋裝置則在定時噴吐,讓人置身礦區卻感受不到塵土飛揚。與此同時,在該公司集控中心室內的電腦上,工作人員正在通過一個個實時數據和監控畫面判斷施工現場的情況,一旦出現揚塵,便立刻安排人員灑水降塵。
再一路向前,進入到礦區的核心開采區,山坡處有著一級一級的“階梯”,但上下層卻存在著明顯的“兩極分化”。下層正在進行開采作業,數臺挖機正在開足馬力、有條不紊地施工作業;上層則是生態修復的復綠區,噴淋裝置不間斷地噴灑,一株株綠植迎風而立。
“我們采取自上而下的臺階式開采方式,將開采和邊坡治理同步進行,‘跟進式’復墾復綠。”據池州市來龍山白云石礦主要負責人凌道兵介紹,當每一層開采到一定程度后,便會對靠幫平臺進行覆土,栽種紅葉石楠、夾竹桃等苗木,并對坡面掛網噴播灌木、草籽。除此之外,由開采中剝離的廢土和巖石堆砌而成的排土場,也已種上了紫花苜蓿、三葉草、波斯菊等。
池州市來龍山白云石礦復綠現場。池州市貴池區供圖
礦山生態修復將禿嶺荒山變成了綠水青山
“生態修復的各方面效益都十分可觀,不僅減少了粉塵,還降低了由于水土流失而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可謂是‘一舉多得’。”據介紹,池州市來龍山白云石礦從2017年開始便堅定了這條“邊開發邊治理”的綠色發展之路,形成了一本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賬”,截至目前,該企業已累計“入賬”生態復綠面積約5萬平方米。
如今,采礦場山坡頂層的苗木已是蔥蔥蘢蘢,灌木青草點綴其中,原本裸露的山體已然披上綠裝,昔日荒蕪的排土場也被成片的花草所覆蓋。曾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現象已然不復存在,談起現狀,工人們都不禁嘴角上揚。“現在礦區環境是越來越好了,每天上下班走在路上心情都是舒暢的,干工作的勁頭都更足了!”
眼下,貴池正在用扎實的舉措和實在的成效生動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截至目前,貴池區共有國家級綠色礦山3家、省級綠色礦山2家、市級綠色礦山25家。
下一步,池州市貴池區將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礦產資源利用的全過程,扎實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綠色礦山建設等重點工作,努力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使綠色成為貴池最美的發展底色,讓群眾在出門見“綠”中盡享生態福利。(貴池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