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地方

      行走黃河看呂梁|鞏固脫貧成果 推進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3-11-15 14:27:00來源: 人民網-山西頻道

        莽莽呂梁,黃河奔流。驅車行駛山間,道路蜿蜒,峻似千刃。不時經過的舊窯洞,訴說著這片土地曾經的貧瘠。

        呂梁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呂梁英雄傳》將戰爭年代呂梁人民不畏犧牲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這又是一座貧困的山,囿于惡劣的自然條件,發展掣肘繁多。

        曾經擁有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呂梁市,是山西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經過8年精準扶貧,5年集中攻堅,現行標準下5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43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10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數字的背后,是脫貧地區山鄉巨變。如何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在呂梁,馬鈴薯、食用菌、雜糧等特色產業基地、特色產業鎮、特色產業村在山間遍地開花;呂梁山護工、汾陽廚師、臨縣的哥等勞務品牌拔節育穗;藝術小鎮、文旅小鎮等一批美麗鄉村賦予新時代新農村發展新內涵……強產業、拓就業、興文旅,鄉村振興生機勃勃。

        夯實產業之基 集群發展強化鏈條

        初冬的呂梁山脈,玉米秸稈被成片地堆放在田野之間,整個色調暗沉沉的;而走進嵐縣康農薯業的生產基地,有清香自泥土中撲面而來,春的生機似乎正在孕育。

        上午11點,隨著太陽高度漸上,栽種種薯的蛭石在陽光的折射下,金光閃閃。

        馬鈴薯的收成,七分靠種子。“一個土豆切成七八塊種下去,經濟實用,但時間長了容易積累病害,導致土豆產量低。”嵐縣農業農村局產業部部長劉林權介紹說,一代土豆種植3年便需要脫毒,以保證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

        “所謂‘脫毒’,就是除去馬鈴薯本身所帶的病毒,減少病害。”康農薯業負責人王秀明翻弄蛭石,一個個乖巧可愛的“原原種”顯露出來:“脫毒種苗經過擴繁后,再移栽定植培育,就會長出不攜帶病毒的‘原原種’,‘原原種’種到地里,長成‘原種’,‘原種’再下種,長成‘一級種’,供農民種植,實現豐產。”

        噔噔噔……隨著機器的上下震動,被放入“收獲機”的“原原種”慢慢抖落包裹“身體”的蛭石,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袋中。

        “蛭石是一種由礦物質煅燒形成的粉末狀物質,能夠起到保濕、保溫、透氣、無菌的作用。”王秀明介紹,以前兩個人一天能收一床種薯,在“收獲機”的助力下,兩個人一天就能收四床。

        水肥一體化噴灌設施、溫室系統及離地苗床等設備充分調節水、肥、氣、熱、光等諸多因素;種薯大小分離器、計數器為收獲銷售提供了多重便利……農業高度的智能化與機械化為種薯的生長收獲創造了極佳的環境

        得益于良種繁育擴量,嵐縣及周邊縣4萬畝一級種薯基地共生產一級種1.2億斤,滿足40萬畝商品薯生產用種。

        種薯是馬鈴薯發展的“芯片”,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源頭;而不斷延伸和擴展馬鈴薯產業的后端,才能讓更多的農民分享農業產業化的紅利。

        “沒想到這土豆宴這么多人吃!”晌午時分,大大小小的車輛“見縫插針”,一股腦兒地涌進嵐縣土豆宴全國推廣總部的停車院。

        看著窗外的熙熙攘攘的車群,“土豆宴廚娘”王秀英不自覺地加快了手里的活計。一個個圓白的土豆面團,在模具的按壓下,變成了一頂頂“小帽子”,一蒸一蘸,入口彈嫩爽滑。

        近年來,嵐縣組建了土豆宴工作領導組,打造了集土豆宴研發推廣、廚師培訓、土豆宴電商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土豆宴全國推廣總部,108道不重樣的菜式,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土豆盛宴。

        嵐縣勞動就業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土豆宴的大力推廣,必將產生連鎖、加盟、合伙等形式的品牌性餐食店,也將促進土豆加工廠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

        按照“種薯繁育擴量、基地建設提質、品牌創建知名、市場營銷創新、經濟鏈條延伸、產業發展融合”的發展思路,嵐縣初步形成了“土豆種—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全產業經濟鏈。在“土豆花開了”旅游月的推動下,2022年,全縣旅游消費收入達5000余萬元。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是重點。放眼呂梁,雜糧、紅棗(藥茶)、沙棘等八大產業被列入市委“985”重點產業鏈,深化科企融合,開展試驗示范。

        截至2023年8月末,全市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20戶、市級135戶,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220.1億元;創建區域公用品牌3個、功能農產品品牌5個、地理標志農產品16個;光伏產業覆蓋全市所有脫貧村,年度發電量6.48億千瓦時,總收益1.84億元。

        擦亮就業名片 振興鄉村鍛造長板

        “‘鯽魚豆腐湯’是月嫂必須會做的一道菜。如何烹飪,湯水才能濃白?”

        “湯水濃白,放鹽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

        11月2日下午,在呂梁高級技工學校,月子餐課培訓正在進行,學員孫俊芳一邊記筆記,一邊與老師互動。

        “孩子們上大學了,自己也能閑下來,9月份的時候,就到家政公司報名做育兒師。”讓孫俊芳沒有想到的是,公司推薦自己先到市里參加“呂梁山護工”培訓。

        “呂梁山護工”,旨在幫助農村勞動力通過掌握技能實現就業,是呂梁脫貧攻堅的三大品牌之一,包含了養老陪護、病患陪護、月嫂育兒嫂、家居保潔四大方面,6所公辦院校和5所民辦學校開設了校企合作班、醫療陪護定向班等,對學員開展側重化、專業化、封閉式培訓。

        呂梁高級技工學校培訓科負責人張秀德介紹說,培訓期間,學員實行“三包五免”政策,包吃、包住、包就業,免服裝費、體檢費、保險費、學雜費、教材資料費,一句話,帶著自己來就夠了。

        為了保障“呂梁山護工”培訓有效果,就業有市場,呂梁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智平介紹,2016年6月起,呂梁相繼印發《呂梁山護工(護理)培訓就業工作五年規劃(2016—2020)》等政策性文件,出臺《呂梁山護工技能培訓提升工程行動計劃》等實施方案,通過開展標準化培訓,主動對接市場。

        如今,“呂梁山護工”培訓就業工作日趨成熟,一本本自編的培訓教材應用到了課堂上,一個個致富的勵志故事激勵著老區人民。

        從“呂梁山護工”到“全國人大代表”,許連紅認為是技能改變了命運。

        在2023年的兩會上,人大代表許連紅建議,借鑒推廣“呂梁山護工”培訓就業經驗,打造各地各具特色的護工勞務品牌;落實有關家政人員崗前和“回爐”培訓政策,大力推進家政行業提質擴容。

        截至目前,呂梁已累計培訓50期“呂梁山護工”、近10萬人。一個個圍著鍋臺轉,圍著老公轉,圍著孩子轉的“三轉婆姨”,通過一技之長,走進城市,“呂梁山護工”特色勞務品牌助力鄉村振興的經驗做法也受到了國務院通報表彰。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了呂梁山護工的成功先例,呂梁市實施“一縣一品牌”戰略,打造了一批地域鮮明、行業領先、技能突出的領軍勞務品牌。

        “汾陽廚師”著力于發展烹飪職業教育和培訓,鼓勵和支持名師大師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培育新人;“石樓物業工”以持證上崗為標準,形成了政府主導、支部引領、面向市場、專業培訓、持證上崗的新格局;“臨縣的哥”駕駛員培訓服務體系則構成了一條龍本校考試系統,精準對接市場需求,推動實現農村勞動力從“賣苦力打工”到“憑技能吃飯”的內生性轉變。

        2022年,呂梁市認定5個市級勞務品牌,培育8個縣級勞務品牌,打造了8個體現呂梁特色、市場知名度高、競爭優勢突出的就業特色小鎮,共帶動就業3萬余人。

        一技在身、一證在手,致富路在腳下鋪就。“十三五以來,經過我們培訓的就業的各類護工6萬多人,其中有40%以上是脫貧人口。技能培訓、呂梁山護工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劉智平說,2022年,呂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8元,增長6.5%;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1145元,增長16.3%。

        鐫刻文化印記 培育發展不竭動能

        “地下文明看陜西,地上文明看山西。”認識山西,要從冠絕全國的古建開始;而在山西諸多古建中,古村落燦若繁星。

        一根根線條、一抹抹色彩,躍然紙上的臨縣孫家溝村窯洞建筑群蒼勁有力;一孔孔窯洞、一幅幅畫作,被藝術點亮的孫家溝村,開啟了一扇連通世界的窗口。

        被列入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孫家溝村一度空心化嚴重,而今,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已經走過四年光陰。

        孫家溝村,位于臨縣三交鎮東部,四面環山,18大院和32小院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溪水南北兩岸的盆地內。隱于山間的小村是如何巧借藝術而蝶變?記者進行了走訪。

        20世紀80年代,國家一級美術師謝永增第一次到呂梁寫生,便被這片土地的質樸和雄渾所震撼;2018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謝永增在孫家溝村建立了藝術館。

        作為中國首個建立在大山里的鄉村窯洞式藝術館,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建筑面積2000余平方米,經過修繕的古窯洞群,配以紅紙、紅燈籠進行點綴,重新煥發容光。

        以藝術為名,四面八方的畫家和游客涌入了孫家溝。四年間,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舉辦各種畫展近30次,簽約美院寫生基地近 10家,藝術推動了孫家溝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古村孫家溝“活了”。

        村黨支部書記王建龍介紹說:“每年都有一二千學生來此常住寫生,村子里也配套發展起窯洞賓館、農家樂,興辦起了紅棗醋廠、散養烏雞場,每逢五一、國慶、春節還舉辦系列活動,農家樂服務業年收入達40余萬元。”

        村民們也經常來這里看畫,與藝術不再遙遠。謝永增說:“從百姓們對我們畫家的那份親切感,就能感覺到他們與文化的距離很近。”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明鄉風,不僅在于藝術賦能,移風易俗也是關鍵。

        “婚事只辦一天,早上吃大鍋飯,中午吃鄉土宴……”“提倡舉辦追思會代替傳統喪禮,由紅白理事會主持,村干部介紹逝者生平……”“婚喪事外,不得請客操辦慶生祝壽、建房喬遷……”

        傍晚時分,在嵐縣東村鎮東陽澗村的村委會議室,村干部和村民圍坐在一起,對移風易俗村規民約的主要內容答惑解疑。

        天價彩禮、薄養厚葬、炫富攀比……這些陳規陋習,曾經是群眾的難言之隱、心頭之痛。而今,得益于移風易俗工作在呂梁的全面鋪開,這個“小切口”助推了鄉村建設的“大文明”。

        “過去一家有婚事,全村忙活,表面風光內心叫苦。”村民李存吉說,鄉親吃流水席,少說也得二十多桌,浪費嚴重,還欠下一大筆人情債。而今,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有個統一的標準,大家心里的攀比勁兒也就降了。

        方山縣開展網上移風易俗的倡議書簽名活動,通過四項引領性活動推動移風易俗新風尚深入人心;汾陽市則實行紅白理事會“六統三定”制度并在全市推廣;交城縣開展了縣鄉級移風易俗示范村的先進典型評選活動,推行“紅黑綠榜”制度。

        滄桑古樸的村落,因歲月的流逝而失色,也因歲月的沉淀而厚重。目前,呂梁正集中力量打造100個鄉村旅游重點村,讓那些有特點、有文化、有山水、有鄉愁的村先活起來也火起來,而伴隨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健全,文明鄉風也吹到了每個村寨,吹進了每個群眾心田。

        謀實策、出實招、求實效,呂梁奮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羞羞视频网站免费入口| 天天摸天天爽天天碰天天弄| 久久精品五月天| 波多野结衣33| 同桌一直在夹腿还嗯啊的叫| 成人三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欧美jizz18欧美| 亚洲香蕉免费有线视频| 色哟哟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99久久免费国产精精品|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欧美日韩高清性色生活片| 免费看片免费播放| 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 99re在线免费视频| 小魔女娇嫩的菊蕾| 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日韩国产| 亚洲自偷精品视频自拍| 红色一片免费高清影视|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卡四| 老司机激情影院| 在线a亚洲视频播放在线观看| 一级黄色免费网站| 日本xxxx高清| 久操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性色区| 亚洲综合丁香婷婷六月香| 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h肉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黄色网址大全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看 | 男女特黄一级全版视频| 国产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成年黄网站色大免费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