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街上邂逅“匠心”
一雙手,能創造什么樣的精品?一輩子,能練就怎樣的技藝?
11月10日,在黃山市屯溪區新安江邊的河街公園,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上,五大類150項非遺項目,給觀眾一個圓滿的答案。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用勤勞的雙手、智慧的頭腦,創造了人間奇跡,代代相傳。
一輩子、一件事,是非遺傳統技藝的真實寫照。中國織錦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譚湘光,15歲學習壯錦織造工藝,伏首三尺織機半個多世紀,不斷改進工藝,潛心織造精品。作品獲獎無數,成為傳播壯族文化、傳遞壯鄉友誼的名片。
“壯錦圖案精美、制作精巧,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壯語的意思是‘天紋之頁’,起源于宋代,是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譚湘光告訴記者,壯錦的圖案奇巧,充滿變化,可以為現代生活設計提供靈感,傳統技藝只有與時代融合才能煥發新生。如今,隨著壯錦壁掛、床旗、坐墊、圍巾、披肩、背包、手袋、錢包等各式生活用品研發成功,壯錦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摸摸虎頭,吃穿不愁;摸摸虎背,榮華富貴;摸摸虎尾,十全十美。”來自山東省費縣薛莊鎮城楊村的楊西彩在向觀眾介紹山東省臨沂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費縣手繡”。展臺上,手繡作品令人眼花繚亂,香荷包、虎頭鞋、虎頭帽、虎頭枕、圍嘴等,它們色彩鮮艷、針腳勻實、造型樸拙,一針一線都展現出了“費縣手繡”的獨特魅力。
“‘費縣手繡’講究慢工出細活,傳承人卞成飛發現手繡瀕臨失傳,當時會做手繡的人寥寥無幾。面對流傳千年的手繡藝術即將失傳的局面,她將自己的創業目標鎖定于‘費縣手繡’的傳承,并不斷創新。”楊西彩介紹,目前,“費縣手繡”已經設計制作了24大類1000多個品種,注冊版權41項,并在費縣朱田鎮創辦非物質文化遺產“費縣手繡”實訓基地,采用“培訓+傳承”的模式、“固定+靈活”的就業方式,培訓帶動1500余人就業創業,年產值800多萬元。
有了藝術,生活才有美;有了生活,也才有藝術。香云紗,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采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絲綢面料,是世界紡織品中唯一用純植物染料染色的絲綢面料,被紡織界譽為“軟黃金”。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沒有丟掉傳承‘香云紗’技藝的初心,跟著大師后面學習了10年。”香云紗技藝傳承人歐陽鳳婷告訴記者。非遺文化的魅力同樣吸引著商人林國榜,他將自己精湛的首飾制作功夫,用于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北海貝雕”上,創造出工藝精湛的作品。
上世紀30年代,作家郁達夫來到屯溪新安江邊的河街,寫下了“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的詩句,展現了老徽州特有的朦朧詩意。如今,河街展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沉淀了歲月,展現了獨特的文化魅力。(記者 徐 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