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力推進“三北”工程 全力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
10月29日,通遼市召開全市重大生態項目建設現場會暨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動員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推進全市重大生態項目建設,安排部署如何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
會議采取“現場觀摩+集中開會”的形式進行。與會人員現場觀摩了科左后旗巴胡塔山水工程項目區、科爾沁區大林鎮寶林嘎查科爾沁沙地治理項目區建設和保護情況。會上通報了全市重大生態項目建設的整體情況和存在的問題,解讀了《推進“三北”工程 全力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實施意見》,對當前和下一步工作進行了部署。
會議認為,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既是必須完成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務,也是解決通遼生態問題的重大現實需要,是建設現代化通遼的應有之義。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竭忠盡智謀劃推進防沙治沙工作,以實際行動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會議強調,正在推進實施的山水工程和歐投行貸款造林項目,是全市有史以來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已經成為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前哨戰”。要強化交卷意識,打起十二分精神,拿出決戰決勝姿態,堅持質量與進度同步提升、建設與管理雙向發力、督導與服務同頻共振,從嚴從實、高質高效抓好項目建設各項任務,確保兩大工程圓滿收官。
會議要求,通遼是“三北”工程建設的重要一環、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主戰場,必須在這場硬仗中打主攻、當主力。要保持戰略定力、強化使命擔當,切實把科爾沁沙地殲滅戰作為“國之大者”,科學編制規劃方案,統籌推進綜合治理,分類施策防沙治沙,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高質量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出通遼貢獻。
鍥而不舍 沙地治理取得新成效
通遼市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是科爾沁沙地的主體地區,全市沙地面積4104萬畝,占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52.9%。歷史上的科爾沁沙地號稱八百里瀚海,由于人為擾動少,沒有過度開墾和放牧,與科爾沁草原融為一體,形成了森林草原沙丘相間的自然景觀。后來,由于氣候變化、人口增加、開荒種地、超載放牧、過度樵采、亂砍濫伐等多種因素影響,致使林草植被日益退化、土地逐漸沙化,生態平衡嚴重失調,一度出現沙進人退的現象。
為擺脫風沙危害,從1978年開始,通遼市堅持把防沙治沙、保護生態擺在突出位置來抓,一任接著一任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指示要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持續推進科爾沁沙地治理取得新成效。
沙化土地實現良性逆轉。依托“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持“造封飛相結合以封為主,喬灌草相結合以灌草為主”的“兩結合兩為主”生態建設方針,在氣候持續干旱的不利條件下,全市以年均綜合治沙200萬畝的速度向前推進。2004年中科院監測顯示,通遼市范圍內的科爾沁沙地在全國四大沙地中率先實現了整體良性逆轉;全國第五次、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顯示,2010—2019年通遼市荒漠化和沙化呈現雙縮減趨勢。
初步構建生態防護體系。經過40多年的接續努力,全市3000多萬畝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面積增加到17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9.47%,比1978年提高了10.57個百分點;草原面積穩定在2662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4.86%,比草原退化最嚴重時期提高了15個百分點。全市900多萬畝水土流失土地、1500萬畝農田、2000萬畝草牧場得到有效保護,平原區90%以上基本農田實現林網化,綠色通道建設總里程7000多公里,國省干線綠化率達90%以上,3000多個村屯全部綠化,沙區植被蓋度明顯增加,初步構建了喬灌草、帶網片相結合,功能比較完備的生態防護體系。
林草沙產業快速發展。多年來,通遼市堅持寓林草沙產業開發于防沙治沙中,將發展林草沙產業作為全市“九大產業鏈”之一進行重點推進,著力打造集治沙、防沙、用砂于一體的循環綠色生態產業鏈,實現生態與產業雙贏,木材、特色林果、生態旅游、清潔能源、綠色種養等產業已成為沙區的支柱產業。全市商品用材林基地500萬畝以上,活立木蓄積1500多萬立方米;以“塞外紅”蘋果、沙地葡萄等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達100多萬畝,以山杏、文冠果、元寶楓為主的木本糧油產業基地近300萬畝;中草藥種植、食用菌培育等綠色種養有序發展,建立中草藥材基地20多萬畝,30多個品種;堅持防沙治沙與發展工業用砂相結合,從簡單的出售原砂逐步向高深加工轉變,形成了以玻璃、矽砂開采深加工,水泥、砂磚為主要框架的用砂產業體系;以森林公園、沙漠公園、濕地公園等獨特自然景觀為主的生態旅游產業蓬勃發展;以風能、光能為主的清潔能源產業迅猛發展,全市風電裝機規模達400多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規模100多萬千瓦。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林草沙產業的快速發展,沙區群眾生產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昔日的“沙窩窩”變成了“金窩窩”。
持續發力 高質量推進沙地綜合治理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力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部署要求和《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高質量推進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提升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結合實際,通遼市制定了《推進“三北”工程全力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實施意見》。
總體布局:堅持“北保護、中節水、南治沙”的生態思路,按照“三大戰區”(南部3個旗為沙化土地綜合治理核心戰區,北部2個旗為生態保護修復戰區,中部3個旗縣區為農業節水生態鞏固提升戰區)進行布局。利用8年(2023—2030年)時間,全力打好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2023—2028年為建設期,2029—2030年為鞏固提升期。
總體目標:到2025年,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取得初步成效。全市流動、半固定沙化土地得到全面治理,防沙治沙成果鞏固成效明顯。全市需治理的沙化土地治理率達到80%,林草覆蓋率達到52.32%,森林覆蓋率達到21.65%,沙化土地綜合植被蓋度達到45%。到2030年,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勝利結束。全市沙化土地全面有效治理,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功能和穩定性全面增強,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和林草沙產業體系全面優化,風沙危害全面有效遏制。
力爭實現“五大治理目標”:全市需治理的沙化土地治理率達到100%;全市林草覆蓋率達到54.68%,森林覆蓋率達到24%,沙化土地綜合植被蓋度達到48%;沙區耕地節水改造提升實現100%;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定在90%以上;沙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
全力實施“五個千萬”工程:千萬畝綜合治沙工程。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推進904.73萬畝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對流動、半流動和半固定沙丘為主的沙化土地,采取營造鎖邊林與建設植物再生沙障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機械阻沙,通過植物自身發育形成沙障群落,加速沙地植被的恢復與重建,增加固沙植被穩定性,阻止沙地擴展蔓延;對植被稀疏的固定沙地,應用“造封飛、喬灌草、帶網片”相結合模式,采取營造防風固沙林帶林網、人工補播草種等方式增加林草植被,減少中度、重度沙化土地比例,降低土地沙化區域土壤風蝕量。重點依托歐投行貸款造林項目,并積極爭取“三北”六期工程等國家和自治區重點生態工程項目,力爭2024年完成綜合治沙工程任務189.99萬畝。
千萬畝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對已經得到基本治理沙地中的1010.4萬畝林地,在現有治理成果的基礎上進行鞏固提升質量。主要采取綜合撫育(包括撫育采伐、灌木平茬復壯、中耕除草、松土擴穴等措施)、封禁保護、補植補造、低產低效林改造、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包括經濟林嫁接改造、樟子松嫁接紅松等)等措施,全面提升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穩定性。加大缺苗斷條農田防護林帶的補植補造力度。針對水資源缺乏現狀,嚴格要求補植低耗水、耐旱的鄉土樹種,增加林草植被蓋度。加大對山水工程、歐投行貸款造林項目的補植補造和保護力度,鞏固好建設成果,并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重點工程項目和資金,力爭2024年完成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建設任務212.18萬畝。
千萬畝草原鞏固提升工程。對固定沙地及有明顯沙化趨勢中植被相對較好的992萬畝草原,主要采用退牧還草、圍封禁牧、輪牧、休牧、人工草場、補播改良、毒害草治理等技術,通過選擇鄉土草種補播,優化草地群落結構;對集中連片的中度或重度退化草原進行圍封保護,實施全年禁牧,讓退化草原休養生息,加快植被修復速度,提升草原生態功能和生產力,不斷增加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加大對山水工程的補充完善和保護力度,鞏固好建設成果,并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重點工程項目和資金,力爭2024年完成草原鞏固提升工程建設任務208.32萬畝。
千萬畝沙區耕地節水改造提升工程。對沙區內1066萬畝耕地進行節水改造提升,優先將其中的687.13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大力推廣淺埋滴灌節水技術,提升年節約農業用水量。堅持數量、質量、生態相統一,統籌考慮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農業、水利、土地、林業、電力、氣象等各方面因素,圍繞提升農田生產能力、灌排能力、田間道路通行運輸能力、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機械化水平、科技應用水平、建后管護能力等建設內容,加快構建科學統一、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體系。強化農田防風林網建設,調整和優化沙區耕地種植業結構,采取留茬、秸稈覆蓋等保護性耕作措施,防止耕地進一步退化、沙化。積極向上爭取農業相關工程項目和資金,力爭2024年完成沙區耕地節水改造提升工程建設任務86.93萬畝。
千萬頭只牲畜舍飼半舍飼養殖工程。發揮區域生產要素優勢,在北部草畜平衡區實行休牧輪牧政策,發展半舍飼養殖業;在沙區嚴格執行全面禁牧制度,發展舍飼畜牧業。積極向上爭取畜牧業相關項目和資金,確保到2025年全市舍飼半舍飼牛羊養殖規模達到千萬頭只以上,其中:牛養殖規模400萬頭以上,羊養殖規模600萬只以上。堅持為養而種、種養結合,加大飼草料基地建設力度,適當擴大全株青貯玉米面積,加強紫花苜蓿、羊草等優質飼草料基地建設。加強標準化棚舍(圈舍)以及精準飼喂、飼草收儲等配套設施設備建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設施畜牧業建設。堅持“小規模大群體”生產,穩步擴大養殖規模,創建一批高效集約養殖標準化示范場,輻射帶動標準化養殖專業戶、專業村,改造升級精準飼喂、疫病防控、畜禽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等設施設備,提高土地等生產要素利用效率。
治沙致富 實現生態與產業共贏
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在保護好生態且水資源條件允許的基礎上,適度有序發展“五大生態產業”。
積極發展林藥產業。依托防沙治沙工程項目,因地制宜發展林藥產業;大力支持林產品產業加工轉化,以產品帶市場,延伸林果產業鏈條;規范有序、科學合理利用各類適宜林地和退耕還林地等資源發展中蒙藥材產業基地,推動高品質中蒙藥材及其產品的生產應用。
積極發展飼草產業。探索引草入沙新路子,選用羊草、苜蓿、披堿草、沙打旺等多年生牧草和錦雞兒等飼用灌木,建設優質人工牧草生產基地,增強飼草料供給能力,為實施舍飼半舍飼的生產方式提供物質保障。同時,大力發展草種業,培育建設“育繁推”一體化草種市場,在推進防沙治沙的同時,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共贏。
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產業。依托沙漠公園、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等優美自然景觀,在保護好生態的基礎上,適度發展生態旅游,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增加農牧民收入,提高公眾防沙治沙和生態保護意識。
積極推廣光伏產業+治沙模式。充分利用沙區豐富的光能資源,以殲滅流動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為重點,利用好科爾沁沙地天然植被恢復良好和立地條件較好的優勢,一體化推進清潔能源建設、土地資源高效利用和固沙治沙工程,以植物固沙為主,機械固沙為輔,推進光伏開發與沙地治理一體化發展。重點在科左后旗、奈曼旗、庫倫旗等地區,圍繞沙地核心區集中連片推進光伏規模化開發,在沙地邊緣居住區推進光伏分布式開發。采用高效先進的光伏技術和產品,探索推廣“林光互補”“草光互補”光伏+治沙模式,板下、板間種植多年生牧草和灌木、中草藥材等,立體化發展生態產業。
積極探索開發林草碳匯產業。圍繞“1+N+X”政策體系,將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納入碳達峰碳中和系列配套政策體系。努力探索林草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堅持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核心,以產業化利用、價值化補償、市場化交易為重點,扎實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科學有效推進林草碳匯生態產品“變現”,不斷拓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
多措并舉 激發科學治理新動能
加強領導,強化責任落實。堅持黨委、政府統一組織領導,把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來謀劃,全面推行林長制,將防沙治沙工作列入對旗縣市區實績考核范圍,堅持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生態建設與保護。強化上下協調、部門聯動配合,共同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加強監督檢查,強化責任追究,成立專項督導組,對殲滅戰全程監督指導,對存在任務落實不力、工作進度緩慢、質量不達標等問題的相關責任單位及其責任人員,加大問責追責力度。
科學規劃,統籌整體推進。全面摸清科爾沁沙地現狀,在嚴格實施國土空間管控的基礎上,留足必要的生態空間,按照“北保護、中節水、南治沙”的生態發展思路,科學編制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總體規劃,明確治理任務、時間表、作戰圖。
分類施策,實施重點突破。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打破行政區域界線,依托“三北”工程、科爾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歐投行貸款造林項目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項目,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措施為輔,針對不同沙化程度、地類屬性、立地條件等因素,科學施策、精準治理、逐一殲滅。
嚴格保護,鞏固擴大成果。執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嚴格落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政策,讓草原得以休養生息。加大禁墾禁牧宣傳力度,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生態保護制度。加強林草執法隊伍和基層執法力量建設,深入開展禁牧休牧執法專項行動,對破壞生態紅線、亂開墾、濫放牧和違規開采地下水、超載過牧、違規發展林下經濟等行為依法嚴厲打擊,堅決保護并鞏固擴大生態建設成果。
合理開發,治沙致富。堅持改善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治沙與致富相結合,大力發展經濟林產業、森林草原生態旅游產業。根據通遼市自然資源稟賦、林草產業發展潛力和優勢,重點發展以“塞外紅”蘋果為主的特色林果和木本糧油經濟林2個優勢產業,2023年完成2個優勢產業基地建設7萬畝,力爭到2030年,新建經濟林基地55萬畝。積極研究推廣光伏治沙模式,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同時,積極鼓勵發展林木種苗花卉、林下經濟產業,著力實現群眾增收、大地增綠。
加大投入,活化體制機制。積極協調爭取“三北”、重點區域綠化、植被恢復、經濟林補貼等國家、自治區項目資金和產業發展補助資金;積極鼓勵農牧民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等形式參與防沙治沙,支持企業及民間資本投資建設林草沙產業基地,融合沙地治理與林草產業,逆向拉動防沙治沙。
防沙治沙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新征程上,通遼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堅定必勝信心,發揚“三北”精神,全力打好這場殲滅戰,奮力書寫通遼市防沙治沙新篇章。(郭洪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