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持續擦亮“分類在嘉”品牌
生活垃圾分類牽民生、連文明,是“關鍵小事”更是“生態大事”。11月2日下午,嘉興召開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部署推進會,查找目前存在的問題,爭取在全國、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爭先進位。
2017年,嘉興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通過撤桶并點、設立“綠色賬戶”、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等舉措,打造了“1+X”分類投放模式,形成了“分類在嘉”品牌。自2021年第三季度開始,嘉興在住建部開展的全國垃圾分類工作評估中連續7個季度位居全國中等城市前3位;2020年至2022年連續3年榮獲“浙江省生活垃圾治理優秀設區市”稱號。
如何讓垃圾分類這一“新風尚”成為老百姓生活的“新常態”?嘉興不少地方因地制宜解鎖“密碼”,將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嘉興平湖市首創“CJ-3122”居民小區分類投放建管新模式,分類準確率提升至95%;桐鄉市聚焦全閉環生鮮處置,打造“酵素工廠”,實現生鮮垃圾制作酵素產業化,帶動13.2萬人次群眾參與酵素制作,生產酵素原液1720噸;秀洲區在全市首創工業園區“1+1+16+X”分類模式,還開工建設嘉興首個“多網融合”城鄉環衛綜合體項目……
如今,借助數字化的力量,嘉興的垃圾分類工作更加便民惠民。在實現了“機器換人”的小區,每天,居民提著垃圾來到小區的垃圾分類智能投放站,自動感應、自動稱重,居民只要根據人工智能的實時引導,就可以正確完成垃圾投放。垃圾分類數字化,這樣的場景在嘉興越來越常見。“現在這個垃圾分類智能投放站比以前的垃圾房大多了,還有人工智能,我們投放垃圾更便捷、準確了。”市民沈雨說。
數字化并不只在垃圾分類的前端應用,嘉興提升數字化監管能力,重點打造源頭精準智控、收集轉運全流程監管、群眾掌上服務等應用場景,深化與焚燒廠煙氣在線監測、飛灰處置等多跨協同,發揮信息化監管平臺的輔助決策作用。此外,嘉興還發揮數字賦能作用,變傳統收運為定時定車“公交式”收運,大大提升了垃圾分類收運服務水平。“我們調整完善城鄉生活垃圾收運體系,督促指導各地制定分類運輸能力平衡表,重點提升易腐垃圾運輸能力,優化調整運輸頻次、時間和線路,提高運輸效率,做到分類運輸、線路清晰、日產日清。”嘉興市分類辦相關負責人說。
拿上家里積攢的可回收物,帶上積分卡,嘉興的老百姓對垃圾收運已經熟門熟路了。從“隨手扔”到“隨手分”,老百姓的參與是垃圾分類工作順利推進的關鍵。嘉興將可回收物綠色回收利用納入垃圾分類信息化監管平臺,實行“一高一低”積分兌換機制,一鍵兌換積分。數據顯示,目前共有41.11萬戶家庭參與,積分金額累計達8576.58萬元。
目前,在嘉興的大街小巷、社區村莊、單位機關、學校工廠,垃圾分類理念已深入人心。嘉興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已經實現3個全覆蓋:全市2604個居民小區實現“1+X”分類投放模式全覆蓋,實現1867條商業街道路沿線定時定車收運全覆蓋,實施非居民差別化計量收費縣(市、區)全覆蓋。
接下來,嘉興將提高治理水平,全面落實《嘉興市完善基層綜合治理體系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提質增效實施方案》,為實現生活垃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夯實基礎;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路徑創新,發揮志愿者、人民群眾、行業部門的力量,協同推進。“我們將以打造全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為引領,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分類成效繼續走在全省、全國前列,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活垃圾現代化治理新篇章,持續做好‘垃圾分類看嘉興’,擦亮‘分類在嘉’品牌。”嘉興市分類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