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產業穩中有升 新興動能潛力無限
根據吉林省最新統計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工業運行總體呈現企穩向好態勢,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其中,信息產業同比增長46.9%,冶金建材產業同比增長19.7%,裝備制造業同比增長10.3%,紡織工業同比增長8.6%,食品產業同比增長7.5%,汽車制造業同比增長7.3%。
工業是經濟發展“壓艙石”,具有“頂梁柱”意義。今年以來,吉林省工業經濟不僅實現“開門紅”“半年紅”,目前更實現了“三季紅”,對吉林省全年經濟發展貢獻頗豐。
“吉林省前三季度工業經濟增長形勢喜人,其中汽車產業、信息產業、裝備制造業表現尤為突出。”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丁一兵認為,今年以來吉林省以項目引領發展,積極推動一批重大項目落地生效,通過系列舉措穩工業增長、開拓新增長點、扶助關鍵企業,收獲了明顯成效,同時,市場預期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使得工業生產供需兩方面都體現出較好態勢。
重點企業塑造重點產業,重點產業哺育重點企業。前三季度,全省500戶重點企業產值同比增長3.5%,規模以上大型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一汽集團、吉化公司、長客股份、吉林化纖、皓月集團等重點大型企業生產勢頭總體良好,對工業穩增長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同時,小型企業、微型企業生產加快恢復,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9.2%和21.4%,成為前三季度全省工業運行的亮點和增長點。
吉林西部,“風光”無限,位于松原市寧江區的中車松原新能源裝備產業基地內生產建設正忙,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年可生產風機400臺套,實現產值120億元,稅收15億元,直接帶動就業將達1500人。
依托“陸上風光三峽”項目建設,推動中車新能源、吉魯新能源、新能光伏等一批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快速發展壯大、不斷釋放產值。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風力發電機組同比增長15.6%,風力發電量同比增長53.5%。
“今年以來,吉林省突出推動助企服務工作,各地區各部門大力推進服務工業企業行動,通過常態化開展包保服務、督導服務,幫助一批重點企業解決堵點難點問題。”省工信廳運行監測協調辦公室主任任立明說。
汽車產業是吉林省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前三季度省屬口徑整車產銷量分別增長7.7%和10.8%,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4個和2.6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分別增長40%和72%,前三季度汽車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
任立明表示,汽車產業的快速增長與吉林省實施汽車產業上臺階工程息息相關,今年,吉林省全面發揮汽車產業壓艙石作用,大力開展汽車促銷活動,持續推進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試點示范,多措并舉推動汽車產業企穩向好。
近年來,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汽車產業新興動能已經在吉林省蔚然成風,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5.8%,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 40.2%。
中車長客高速動車組裝配生產線上,一列列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列車正等待下線。今年7月,專門為杭州第19屆亞運會打造的復興號亞運智能動車組在長春下線,又一次擦亮了“吉林智造”金字招牌。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吉林省動車組產量同比增長1.47倍。
“今年前三季度,我們產線組始終堅持以打造工位制節拍化生產線為抓手,持續推進精益化管理,不斷強化管理提升、效能提升。目前,各項目生產組織有序、齊頭并進,為保障全年生產任務順利完成奠定了扎實基礎。”中車長客股份公司城鐵事業部制造中心裝配產線組經理助理孫海博說。
今年10月17日,中車長客與塞爾維亞建設、交通和基礎設施部正式簽署了塞爾維亞高速動車組車輛采購商務合同,這是中國高端軌道交通裝備“走出去”的重大突破。中國高鐵“吉林智造”,吉林省高端裝備制造業不僅是吉林工業經濟發展的新興動能,更成為了我國在海外市場中“亮麗名片”。
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卓順認為,今年以來,吉林省汽車產業、裝備制造業等重點產業發展快速,離不開大企業的加速提升,前三季度,一汽解放、一汽富維、一汽富奧、中車長客等企業凈利潤大幅增長對工業經濟增長助推較大。
長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生產車間內,一瓶瓶帶狀皰疹疫苗在流水線上整齊排列等待上市。“我們在今年年初取得了帶狀皰疹疫苗藥品注冊證書,并于4月份獲得生物制品批簽發證明。目前,正積極推進帶狀皰疹疫苗的生產、批簽以及各地準入和銷售工作,目前已完成批簽發23批,約80萬人份。”百克生物市場醫學總監劉永超說,今年前三季度,企業發展情況穩中有進,整體營業收入增幅43.60%,僅第三季度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就達60.91%。
省工信廳二級巡視員孫大維表示,總體來看,吉林省完全有信心推動工業經濟進一步回升向好。接下來,要把穩增長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突出推動重點企業穩產滿產、突出推動重大工業項目投產達效,全力以赴抓好四季度工業穩增長工作,努力實現工業全年預期增長目標,為推動全省經濟平穩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