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陷區的“復綠”之路
站在伊金霍洛旗神東煤炭集團布爾臺煤礦采煤沉陷區觀景臺,被植被環繞著的“藍色海洋”映入眼簾,這便是天驕綠能50萬千瓦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區。
王永珍曾住在布爾臺煤礦附近的村莊,在他印象中,過去地下產煤,而地上盡是溝壑,幾乎什么也干不了。如今這里卻是另一番風景,經過生態修復治理,礦區煥發出蓬勃生機——草木生長旺盛,綠色“動能”源源不斷產生。更神奇的是,在光伏板的“庇護”下,陰涼處種植紫花苜蓿、蛋白桑等優質牧草,不僅綠了山頭,也為后期發展養殖打下了基礎。如果不是工作人員介紹,很難將這里和煤礦聯系起來。
神東礦區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與毛烏素沙地過渡地帶,在建設初期,風蝕區面積占70%,平均植被覆蓋率僅3%-11%,是全國水土流失重點監督區與治理區。面對脆弱的自然生態,神東煤炭集團搶抓“雙碳”機遇,積極開辟綠色低碳轉型新路徑。集團以建設永續利用的生態系統為目標,累計完成礦區治理面積達511平方公里,礦區植被覆蓋率提高到64%以上,植物由原來的16種增加到134種,微生物和動物種群也大幅增加。
布爾臺煤礦采煤沉陷生態修復治理區就是集團貫徹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典范之一。項目通過“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治理+光伏”模式,推動“風光儲氫”一體化發展,以農業觀光產業為切入點,對沉陷區土地進行改良,并將淺層塌陷區恢復耕種,采用挖渠筑塘、種植經果林等方式進行綠化,提高生物復墾率。增加植被覆蓋度和牧草產量,減少水土侵蝕量,改善表層土壤,實現廢棄土地再利用。還依托現有資源,以農牧光互補,實現“一草兩用”,增加牧草產量的同時可防風固沙、改善水源涵養,推動優質牧場建設,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最大化。協同推進全域現代能源經濟建設,擴大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比例,服務于能源轉型。
該項目的實施,將規劃、打造、實現約4.2萬畝采煤沉陷區、煤礦復墾區土地綜合治理的生態效益。裝機容量50萬千瓦的光伏電站現已并網發電,年均發電量約為9億千瓦時,可實現年產值約2.55億元。(記者 帥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