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濉溪縣:傳承曲藝文化 唱響美好時代
濉溪縣歷史文化悠久,曲藝底蘊深厚,是著名曲藝、嗩吶活躍基地,主要形式有大鼓、琴書、墜子、漁鼓、大鐃、花鼓等10多個種類。現有各級戲劇曲藝家協會會員800余名,其中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7名,省級會員38名,注冊民營院團74家。在曲藝事業發展中,涌現出一批技藝高超的藝術家。其中,曹教真被譽為“大鼓狀元”、周明漢被譽為“淮北大鼓第一人”。
注重保護和傳承相結合,助力曲藝事業良性發展
濉溪縣堅持“挖掘、整理、保護、傳承、發展”根本宗旨,對民間藝人進行認真摸底、排查、梳理、登記,對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全力拯救,民間曲藝重煥生機,涌現一批曲藝表演藝術家和曲藝愛好者。推進曲藝事業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2013年9月成立“淮北大鼓演唱團”,2015年9月恢復濉溪古城書場,2019年6月成立濉溪縣文化館曲藝社并入住文化館曲藝廳,先后吸納成員180余人。
“大鼓演唱團”和“曲藝社”成立以來,積極組織演出,廣泛開展交流,扎實開展創作、表演等培訓,為曲藝演員提供相互切磋、相互提高的機會。開展曲藝進校園、送戲下鄉活動,使淮北大鼓、淮北琴書、淮北大鐃、墜子書、淮北花鼓、柳琴調等民間曲藝進入尋常百姓家。
注重創建和管理相結合,筑牢曲藝事業發展基礎
濉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中國曲藝之鄉”創建工作,將繁榮發展地方曲藝文化納入文化事業建設整體規劃穩步推進。濉溪縣成立創建“中國曲藝之鄉”領導小組,縣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相關單位為責任單位,制定了創建方案。各鎮建立相應組織,明確專人負責,做到組織建設、經費及設施建設、隊伍建設和創建措施“四個到位”。
投資近6億元建有“國家一級文化館”、圖書館、中國好人館、體育館共計15000多平米。同時,在開展送戲下鄉、舉辦曲藝展演比賽、開辦公益培訓等文藝活動方面,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近三年投入資金360多萬元。出臺促進民間藝術繁榮發展等相關政策和獎勵制度,保障創建有序運行。
注重展演和競技相結合,擴大傳統曲藝影響力
濉溪縣創新開展“曲藝進校園”活動,變“展覽式進校園”為“常態化教學”,將淮北大鼓、淮北琴書等曲藝項目引進課堂、融入生活,通過鼓書藝人進課堂、曲藝演出進校園、建立淮北大鼓傳承基地等形式,推進“曲藝進校園”活動常態化開展,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指導學校堅持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把本地曲藝藝術融入課堂教學,加強優秀文化滲透力、拓寬公共文化輻射力、提升特色活動吸引力。廣泛開展送戲進萬村、鄉村春晚、“藝心為人民,謳歌新時代”戲劇曲藝展演等文藝活動。常年開辦周末書友會,發揮文藝輕騎兵作用。
下一步,濉溪縣將以爭創“中國曲藝之鄉”為契機,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補齊曲藝發展短板,強化人才支撐,積極籌辦曲藝活動,創作推出曲藝精品,提升曲藝文化知名度、影響力,促進濉溪曲藝事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濉溪發揚光大。(吳永生 畢永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