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學習借鑒廣東先進經驗 推動合作邁向更高層次更寬領域
風從海上來,潮涌大灣區。10月16日至17日,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省長許昆林率江蘇省黨政代表團到廣東考察交流。
此次“蘇大強”的考察主題明確,學習借鑒“粵老大”先進經驗,推動蘇粵合作向更高層次更寬領域邁進。
信長星說,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深化兩地合作,在更多領域與廣東優勢互補、攜手共進,共同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更好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也表示,江蘇和廣東同為經濟大省、開放大省,深化兩省互學互鑒、對接合作是大局所需、群眾所盼、工作所指。
你追我趕
經濟大省“挑大梁”。翻開中國的經濟版圖,廣東、江蘇位居省級經濟體量前兩名,被網友稱作“粵老大”“蘇大強”。
1989年,廣東GDP總量超過江蘇,首次躍居第一。今年上半年,兩地經濟總量均首次突破6萬億元。
廣東是外貿大省,進出口規模連續37年保持全國第一。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廣東外貿承壓前行,實現前8個月增幅扭負轉正。
江蘇區域發展均衡,13個設區市全部入圍全國百強,2022年全國百強縣前10名中,江蘇省占席最多,有6個縣域上榜,且前4位都來自江蘇。
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今年上半年,江蘇二產增速7.1%,在三次產業結構中增長最快;廣東的二產增速為3.7%。
面對發展形勢所需,廣東已明確要培育壯大千億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到2027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5%以上。
我國有超5000萬家中小微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其中的領頭羊。自2019年以來,工信部已先后公布5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累計達到12000余家,各省市中廣東、江蘇位居前二。
今年初,江蘇提出到2025年,全省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萬家以上、創新型中小企業5萬家以上。
10月16日,廣東省政府發文提出到2027年,累計培育超2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2萬家左右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力爭推動150家專精特新企業上市。
攜手共進
同為經濟大省,江蘇與廣東正在攜手挑大梁。
在粵期間,江蘇代表團一行先后前往深圳、東莞、廣州考察,先后考察了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前海國際人才港、深圳國際仲裁院、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以及思謀信息科技公司、華為技術公司、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公司、廣州無線電集團等企業。
深圳、東莞、廣州都是廣東的“萬億之城”,且先后晉級“外貿萬億之城”。全國7個“外貿萬億之城”中,廣東就占據了三席。
兩省合作,廣東與江蘇一道,著眼更好把握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內在要求,攜手完善產業布局、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共同提升產業發展能級。
此次代表團考察的思謀信息科技公司成立一年多,即成為智能制造與數智創新“獨角獸”;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公司在電池、電機、電控核心技術等方面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廣州無線電集團則是一家以“高端高科技制造業、高端現代服務業”為戰略定位的多元化產業集團。
廣東與江蘇一道,著眼更好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支持兩省創新主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等產學研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致力于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領域的前沿研究與產業落地;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多年來在推動行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結出碩果;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則布局有前沿科學研究、公共技術平臺和大科學裝置、創新樣板工廠等核心板塊。
廣東與江蘇一道,著眼更好把握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時代命題,深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對接聯動。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推進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豐富協同協調發展模式;深圳國際仲裁院是粵港澳地區第一家仲裁機構,早在2013年就牽頭創建了粵港澳仲裁調解聯盟;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則以深圳河為界,分為深圳園區與香港園區,天然成為“深港合作橋頭堡”。
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周年。3月20日至23日,江蘇省黨政代表團已赴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學習考察,在新起點上攜手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更好服務全國發展大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